ID: 20470163

九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第3课《月夜》课件(共23张ppt)

日期:2025-04-2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9次 大小:95339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3课,月夜
  • cover
(课件网) 月 夜 沈尹默 新课导入 同学们学过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歌呢?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 夜泊枫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月夜》写于1917年,发表于1918年1月出版的《新青年》四卷一号上,从时代背景来看,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本诗的发表极大地加速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创作背景 知识必备 沈尹默(1883-1971) 原名君默,浙兴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诗人、书法家。 主要作品: 《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作者简介 文体知识 新诗 新诗,五四运动前后产生,有别于古典诗歌,它是以白话文为基本语言的。新诗主张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内容上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许多诗人在吸取中国古典诗歌、民歌和外国诗歌的营养的基础上,对新诗的表现方法和艺术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多种艺术潮流,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阶梯式诗、散文诗等多种形式。 1 2 朗读这首诗,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 阅读目标 重点 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人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3 感受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 重难点,涉及阅读提示 重点 多音字 ( )吹着 ( )着落 ( )着急 ( )高着儿 着 zhe zhuó zháo zhāo 字词清单 串句记忆法:你这着(zhāo)儿真绝,让他干着(zháo)急,又无法着(zhuó)手应付,心里老是悬着(zhe)。 形近字 霜( ) 孀( ) 下霜 遗孀 shuānɡ shuānɡ 株( ) 姝( ) 一株 名姝 zhū shū 以义辨形 株:多与植物相关。 姝:美好;美女。 朗诵 读出节奏 2.感受意蕴 整体感知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绘出来。 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月夜》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细节探究 文题解读 “月夜”二字言简意赅,点明了全诗描绘的主要内容———一个“月光朗照”的“夜晚”的景象,既富有朦胧美,又引人遐想。 月 夜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动静结合 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分别写动态的“霜风”、静态的“月光”,“呼呼”“明明”两个叠音词形成了一种抒情的感叹语气。“呼呼的”让人感到一种生机,“明明的”为夜晚增添一抹亮色。两个词虽写霜风寒月,却无凄清之感。 这两句别出新意。“顶高的树”反衬了“我”的渺小,“并排立着”写“我”与树并立的状态,“却没有靠着”强调“我”独立地站着。虚词“着”收束着四个状态,营造出很强的画面感。 如何理解“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意象的作用? 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意象,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我”和“顶高的树并排立着”,互为风景,互为映衬。“我”处在寒风中,却并不靠着高树,显示出“我”独立的人格和强烈的自我意识。 诗人从听觉和视觉角度分别写动态的“霜风”和静态的“月光”。“霜风”本来常给人冷寂之感,诗中却用“呼呼的”修饰,让人感到一种生机和力量;“月光”本来也常给人清冷之感,诗中却用“明明的”修饰,为夜晚的景色增添了一抹亮色。用“顶高的”修饰“树”,这树给人一种昂扬的姿态! 诗人是怎样修饰这些意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