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483051

统编版六下习作例文与习作(教案及教学反思)

日期:2025-04-29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50次 大小:6992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习作,统编,六下,例文,教案,教学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习作例文与习作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阅读习作例文一侧的旁批,进一步了解表达方式。 2.通过阅读习作例文,从独白、景物、事情以及线索等方面综合了解情感抒发的方式,进一步感知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我来仿 1.谈话导入 同学们,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处处有美景,美景时时动人情 ,我们要善于发现美,学会抒发真情实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相信大家对如何表达真情实感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我们从习作例文中进一步感知习作方法。 2.合作探究 (1)请你阅读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说说“我”对学习中国语文的情感和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汇报交流:对于语文课,“我”由开始的“厌恶”到后来的“喜爱”,最后因为知道自己无法再学习语文而“热泪盈眶”。 (2)作者是怎样写出他的这种情感变化的? 预设1:前后对比写出情感变化。 预设2:前后对比写出情感变化。 预设3:前后对比写出情感变化。 ①前后对比写出情感变化。 A.以前上课时总是“懒洋洋提不起劲”,现在“全神贯注地听张先生授课”; B.以前“不喜欢语文课”,现在觉得“课文内容饶有趣味”。 ②语言、动作、心理描写表达感情。 有谁知道我心里的痛!唉,语文课,在我深深喜欢上你的时候,我就要离开你了,我将要学习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了,想到这里,我噙着泪。 ③用几个具体事例写出“我”对语文课的真实情感。 A.一口气读完张先生送给“我”的图书,感受到中文的丰富和优美。 B.想起自己再也没有学习中文的机会,心里难过,希望把整本语文书一下子全学会。 (3)以《别了,语文课》为例,与所学课文相比,你发现有什么不一样? (开始喜欢上语文课 不舍→读完张先生送的书 不舍→温习语文 反复写字 不舍 →默书进步 我却哭了 不舍→老师同学送书道别 不舍) 教师点拨:可以通过几个事例,表达一种情感。 (4)请你阅读习作例文《阳光的两种用法》在这一课中,从两家人的生活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 预设1:从母亲在冬天把“老阳儿”叠在被子里给“我”取暖,我体会到了母亲爱孩子、热爱生活的情感。 预设2:从毕大妈夏天把一缸水放在太阳底下“煮”热,给孩子们洗澡,我体会到了毕大妈是一个温暖而又有智慧的人。 教师点拨:在艰苦的生活里,她们都有一颗慈爱、智慧的心,带给孩子们温暖和快乐。 二、我来练 (一)例文引路,感知写法 1.对照课文和批注,阅读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和《阳光的两种用法》,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完成表格。 习作例文 抒情方式 我的理解 表达的情感 别了,语文课 阳光的两种用法 小组代表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反馈随机引导总结。 习作例文 抒情方式 我的理解 表达的情感 别了,语文课 直接抒情 “有谁知道我心里的痛!唉,语文课,在我深深喜欢上你的时候,我就要离开你了”这段内心独白直接而强烈地表达了“我”的心情。 文章抓住“我”的心理描写,写出了“我”对语文课由讨厌到喜欢的心理变化的过程,表达了“我”深深的不舍之情。 融情于事 文章选取典型事例表达了“我”对语文课的感情变化,如选择“我”在课堂上哭和老师送书这两件事,更能凸显“我”当时内心的不舍。 阳光的两种用法 融情于物 文章反复提到的“老阳儿”起到了贯穿全文情感脉络的作用。文中将情感寄托于“老阳儿”,告诉我们母亲是我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那束阳光。 文章通过描写母亲创造了阳光的第二种用法,启迪我们母亲这束照亮和温暖生命的阳光是我们所有幸福和感恩的来源。 融情于事 文中描写母亲把“老阳儿”叠在被子里,将自己的感情自然地流露在叙事中,把生活的细节作为情感的凝聚点,让文章更加富有感染力。 2.全班交流,进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