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 课前预习 1、查阅资料,了解《风景谈》《秦腔》的作者、写作背景及“秦腔”的相关知识。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章思路。 3、试着从写景、抒情、语言等角度赏析作品。 风景无言,思想有声 ———《风景谈》《秦腔》群文阅读 学习目标 1、比较阅读,赏画面之美 2、深入研读,品文化之内涵。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嘉兴人。是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望的革命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在六十余年的文学活动中,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接编改革《小说月报》,倡导“为人生”的艺术,有力地推进了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1981年,中国作家协会根据茅盾先生遗愿,将其25万元稿费捐献出来,设立了茅盾文学奖,当时决定由巴金担任评委会主任。此奖项的设立旨在推出和褒奖长篇小说作家和作品。 走近茅盾 (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革命文艺奠基人。组织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组织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现实主义文学观是其文学思想的核心,要求将“最典型的人物事态”放置到“力所能及的广阔画面上”去展现。 小说:《子夜》《蚀》《虹》《林家铺子》 “农村三部曲” 戏剧:《清明前后》 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卖豆腐的哨子》 文论:《鼓吹集》《夜读偶记》《文艺论文集》《论雅俗共赏》 小说善于选取大题材,通过一个历史时期广阔、复杂的社会面貌反映时代本质特征。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事性、纪实性和传记性;散文善于使用以物言情寄意和以实衬虚的叙述手法。 创造了现代小说大容量社会信息的传递和辨析的创作模式;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现代小说人物画廊;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现代都市文学。 《风景谈》是作者1940年访问延安后在重庆写的。 1939年3月,茅盾赴新疆在新疆大学任教,1940年5月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归途中在西安喜遇朱德同志,应邀到延安讲学并参观访问,为期五个月。在延安,他呼吸了清新的革命气息,目睹了解放区蓬勃发展的景象,激发了对解放区的热爱感情。同年年底到重庆,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正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茅盾写了与《白杨礼赞》并称为姐妹篇的《风景谈》。 走近贾平凹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中国当代作家。贾平凹的小说描写新时期的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涵,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 贾平凹的散文无论在思想意蕴、文化趣味还是语言表达上,都倾向吸取中国文学传统因素,崇尚简单古朴的风趣和静虚境界的营造。 代表作:“商州系列”(包括长篇《商州》《浮躁》以及《鸡窝洼人家》等一些中短篇小说)《白夜》《秦腔》(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等,《废都》《暂坐》争议很大。 对于贾平凹,秦腔是门艺术。他对秦腔钟情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在心里有了熏陶。三岁记事,他就骑在大伯的脖子上看戏,六岁懂事,自己趴到台角上,听那花旦青旦唱悲戚戚的调子,不觉得就泪流满面,常常挨了舞台监督的脚踹还不动弹。正月十五,三月三,端午中秋寒食节,是秦腔牵着他由春而夏而秋而冬。 从秦腔里,他知道了奸臣害忠良,知道了杨家将的英武,知道了白娘子祝英台的痴情,秦腔故事是他道德启蒙的第一课,也在他感慨世事时引用得最多。 贾平凹与秦腔 秦腔 秦腔,别称“梆子腔”,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成熟于秦。因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又因早期演出时,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故秦腔又名“梆子腔”。 秦腔成形后,流传全国各地,其整套成熟完整的表演体系,对各地的剧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