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550711

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1.3 同位角 内错角 同旁内角 教案

日期:2025-02-11 科目:数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9次 大小:5923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初中,数学,人教,七年级,下册,5.1.3
  • cover
5.1.3同位角 内错角 同旁内角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几何推理证明是初中数学另一个重要知识之一,中考必考内容之一.本学期 刚开始涉及到几何推理证明的知识,同时这一节课的内容三线八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是后面几何(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等)推理证明必不可少的元素,因此直接影响后面的几何知识的学习,可见本节课知识的重要性.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基本掌握了两条直线相交(一个交点)形成的四个角相互之间的关系(邻补角、对顶角)、性质(邻补角互补、对顶角相等)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相交(两个交点)形成的八个角间的关系———三线八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本人在这节课的教学上打破了过去灌输给学生的教学方式,而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观察(图形)———总结(结论)———定结论———模仿寻找———应用结论这一系列学习过程,可以让学生快速的、准确的从复杂图形中抽象出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基本图形,从而找到图形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这就为后面的几何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学习者知识基础分析 学生是在基本掌握了两条直线相交(一个交点)形成的四个角相互之间的关系(邻补角、对顶角)、性质(邻补角互补、对顶角相等)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相交(两个交点)形成的八个角间的关系———三线八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这两节课的内容学生特别容易混淆,以致影响后面知识的学习.而初一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重、参与意识较强,还具备一定的合作、探究能力.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设置以下环节:复习导入为本节课新知识做好铺垫,教师引导,观察、描述角的位置,得出结论(方法———从复杂图形中抽象出基本图形)、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应用使学生掌握扎实,归纳总结明确目标;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数学加强学生应用的意识,通过知识的迁移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辨析能力 三、媒体资源的运用 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发挥其快捷、简洁、生动、形象的辅助作用,激发学生兴趣.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定义,会在复杂图形中识别它们 2.能力目标 通过三线八角的特点的分析,培养学生抽象概括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图形是由简到繁组合而成,培养学生形成基本图形结构的能力、辨析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动手、动眼、动脑的好习惯.更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精神. 4.重点、难点和解决办法 重点:三线八角的意义,及会在各种图形中找出这三类角; 难点:从复杂图形中抽象出三类角的基本图形从而识别三类角,会辨析这三类角、邻补角、对顶角; 关键: 会从复杂图形中抽象出三类角的基本图形 解决的方法: 先复习导入(温故而知新)为新知做准备;引导学生观察图形,描述位置特点,总结结论;在图形中寻找三类角,学生记忆并巩固方法;辨别图形,学生巩固与应用,掌握方法与解题过程;本节归纳总结,提出寻找三类角的方法;知识拓展环节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理解和应用能力;作业再一次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式、实践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引入 问题1:如图,两条直线相交(有一个交点)产生几个角? 问题2:两条直线相交(有一个交点)产生几个角?这几个角有什么样的关系? 如图:直线AB与直线EF相交于点O ∠1与∠2互为( ), ∠2与∠3互为( ), ∠3与∠4互为( ), ∠1与∠4互为( ), ∠1与∠3互为( ), ∠2与∠4互为( ). 性质:邻补角互补;对顶角相等. 导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