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破山寺 后禅院 题 解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现在寺中禅院的一块石碑上,刻着宋代大书法家米芾书写的这首诗,成为兴福寺画龙点睛之笔。 破山寺是古佛寺名,又称兴福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岭下 禅院即寺院,寺院一般分前后院,前院讲经、供佛,后院即“后禅院”,为僧人居住区 常建简介 常建(708-765),生卒年、字号不详,唐代诗人,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后隐居西山。一生仕途坎坷,沉沦失意,交游无显贵。与王昌龄有文字相酬。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现存诗57首,题材较窄,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的。由于诗人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览名山古寺,以排解心中忧愁,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所作。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 qū / / / / / / / lài qìnɡ 解读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疏通诗意 ①[初日]早上的太阳 ②[禅房]僧人住的房舍 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山中景色使鸟怡然自得,潭中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悦,形容词用作动词使……欢悦。人心,指人的世俗之心。 ④[万籁(l i)]指各种声响。 ⑤[钟磬(q ng)]寺院诵经,敲钟开始,敲磬停歇。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诗意:清晨我走进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处的树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诗意:蜿蜒的小路通向幽僻处,禅房就在繁茂花木的深处。 默写常考句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诗意:山中景色使鸟怡然自得,潭中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 默写常考句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诗意:各种声响此刻全都沉寂,只有钟磬声在空中回荡。 清晨,我走进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高的丛林。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更显得幽深。山光明净,使飞鸟更加欢悦,深潭倒影,使人的心境得到净化。各种声音都消失了,只能听到寺院里撞击钟磬发出悠扬的声音。 翻译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首联:起 首句 “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 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 “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颔联:承 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以静显静,形象地描绘了破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 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这成语隐含哲理: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花木繁盛、幽深清静的环境。 颈联:转 “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 “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 “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 由外在景物描写转到人的主观感受,移情于物。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表现了大自然的美景对人的熏陶作用,既是诗人宁静的内心感受,也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忘却尘俗的隐逸情怀。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尾联:合 “万籁俱寂”中,唯有钟磬音悠扬不尽,以动衬静,渲染山寺幽寂宁静的氛围,意境悠远深长。 “万籁此俱寂”和“但余钟磬音”中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作者是用钟磬声来衬托破山寺后禅院的宁静,是以动衬静;同时也反映作者追求内心的宁静。 2.本诗第三句原作“竹径通幽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