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568088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1正数与负数 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05-02 科目:数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3次 大小:2398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人教,数学,七年级,上册,正数,负数
  • cover
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学科 数学 学校 年级 七年级 课程标准模块 使用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 正数与负数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单元学习内容分析 《正数与负数》是人教版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的内容,本章节是在学生小学已学过的整数和分数的基础上展开的.本章的主要学习内容是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及其运算.本章内容展开的大致线索是:进一步认识负数,建立有理数的概念一探索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并运用法则进行计算一运用有理数和有理数的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有理数的运算是初等数学中的最基本运算,是学好后续内容的基础,这个基础打不好,势必影响到后续内容的学习.实践证明,在有关代数式的进一步求值、计算、证明以及解方程时变形中出现的问题,大部分是因为有理数运算不熟或出了差错引起的,还有,有理数的运算律,也是代数式运算的依据.因此,使学生正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四则运算及其混合运算,应该成为本章教学的重点所以,本章节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学生刚刚接触代数,对于负数绝对值的理解感到困难,常常会出现符号错误,如混合运算中省略加号的代数和、学生在遇到连续两个“+”号或两个“一”号时的符号问题,这是学生经常且容易出现的错误. 本课时学习内容分析 引入负数,将数的范围扩充到有理数,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也是为了解决数学内部的运算、解方程等问题的需要,本节课内容是本章后续的有理数的相关概念及运算的基础。教材通过实例引入正数和负数,既能让学生感受负数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又有助于学生了解正数和负数的意义,从而学会用正数、负数去刻画现实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了整数、分数(包括小数),对负数的意义也有初步的了解,还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量,但他们对负数的意义的了解非常有限。在一些比较复杂的实际问题中,需要针对问题的具体特点规定正、负,特别是要用正数与负数描述指定方向变化的现象(如“负增长”)中的量,大多数学生都会有困难。这既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有关,同时也因为这样的表示与日常习惯不一致。 学习目标确定 知识与技能: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能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理解0表示的量的意义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体会正负数从生活中产生的过程,理解他们的意义,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的美,明白数字与我们生活中的具体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明白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正数和负数与生活的联系,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讲授新课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问题1:回忆一下在小学阶段学习了哪些数 请举例说明,【师生活动】整数:1,5,20,100, ...分数:0.5, 35,18, 213,..追问:它们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师生活动】古时候,人们为了能够对事务的具体数量进行标识,经历了实物记数、刻道记数、结绳记数,之后逐步产生了数1,2,3......:如果表示猎物数量是空的时候,便采用0”进行表示.但是,有时候遇到不是完整的一个物体的时候,就需要用分数或者小数来进行物体数量的衡量.总之,数是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活动意图说明: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并感受数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问题2:回答下列问题,同时采用知识竟赛计分的方式进行评比,评分标准:答对一题加 10分,答错一题扣10分,不回答得0分.(1) 一辆公交车在始发站上来12人,第一站上来3人,下去1人,第二站上来5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