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断章》教学设计 成都市大弯中学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发挥想象联想,读出本诗的情趣。 2.引导学生通过比对思议,深度理解诗歌,读出本诗的理趣。 3.借助数学图形,帮助学生输出对本诗的理解。 教学工具:平板、PPT 教学环节: 一、 风景导入,初读感知 伴随着一曲《故乡的原风景》,我们今天一起去看看风景……在课前札记中,有同学提问:为什么这首诗题目是《断章》,请一位同学来替他回答。(明确:这首诗是作者卞之琳从自己的一首长诗中截取的最满意的四句自成篇章,所以叫《断章》) 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这首小诗三遍(读准节奏),读后请两位同学示范朗读,其他同学点评。 再请男生读一三句,女生读二四句(读出感情) 提问:你从这首诗看到了(想到了、感悟到了)……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引导、点评。 二、 想象联想,读出情趣 初步感知这首诗后,你会发现这首诗是由一个动作引发的一连串思考,这个动作是什么呢?(“看”)那么我们想象一下,诗中的人是怎样看到的呢? (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打开思维,读出诗中“留白”的部分:看的方式———面对面的看、从背后看、背对背的看。人物的表情、动作、心理等的揣摩,甚至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力争把短诗读长,补出留白,读出情趣。) 三、 比对思议,读出理趣 张曼仪《卞之琳论》中写到:“(卞之琳的诗)用字浅白明朗……涵义丰富幽隐。” 《断章》写的是常见物、平时景(你、桥上、楼上、风景、明月、窗子、梦),读后却觉得“涵义幽隐”,秘密在哪儿呢?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上个环节的基础上能窥探小诗中的哲理性,也就是理趣。可以先让学生畅所欲言,视情况对学生进行追问引导。) 可以读出以下方面: 1. 世间事物时候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这个结论可以通过一个活动来达成,看PPT学生很自然地找到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有一个同样的词或短语:看风景和装饰。本来这首诗有四句,四句话单独可以自成为四幅完整的画面,但因为这两个词或短语(“看风景和装饰”),使得前两句合成了一副更完整的画,后两句亦如此。而四句诗合起来再看,又会发现诗歌内在的时间性,前两句写的白天,后两句写的夜晚。这样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世间事物看似是相互独立的,可冥冥中会有那么一种关系把他们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断 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2. 主客体互换———相对性 如果要得出这个结论,请引导学生注意诗中的“主体”和“客体”。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前两句中:第一句的“主体”是“你”,“客体”是“风景”。可是到了第二句“看风景的人”成了“主体”,“你”反而成了“客体”。后两句亦然,第三句的“你”是“客体”,到了第四句就变成了“主体”。因此我们通过主客体的互换可以得出诗歌想体现的“相对性”的思考。而卞之琳自己也说: “我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 断 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3. 非个人化的情感、距离感 通过原诗和改写的对比,大家会发现:原诗中用“你”,并没有确指,可以是任何一个“你”;而改写后的诗出现了“我”,和“你”相对,“我”让读者很容易往作者身上想,让人觉得这首诗就是在写作者自己的一个情感经历。而且“我”和“你”同时出现,使得诗中的人物关系就实化了,反而缺少想象的空间、虚化的美感。而卞之琳在《雕虫纪历》中说:“我写诗,……总在不能自已的时候,却总倾向于克制,仿佛故意要做冷血动物……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