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新课导入 上一首诗,我们学习了建安时期文学代表“三曹”之一曹操的作品,感受到他诗歌中的苍凉遒劲和积极向上的气魄,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同为建安风骨代表人物“建安七子”之一刘桢的诗歌《赠从弟》。 赠从弟(其二) 1.掌握相关文学常识,疏通诗歌大意。 2.赏析诗句,感受诗人咏物言志的精神。 3.提高文学素养,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学习目标 刘桢(?—217),字公干,“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著称。其诗传世不多,风格遒劲刚健,清峻硬朗,语言质朴。他在当时甚有诗名,曹丕即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 作者简介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学成就。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获得了安定、富贵的生活。 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建安七子与“三曹”往往被视作汉末三国时期文学成就的代表。 知识必备 咏物诗 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含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知识必备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 山上松,瑟瑟 谷中风。 风声 一何盛,松枝 一何劲! 冰霜 正惨凄,终岁 常端正。 岂不 罹凝寒?松柏 有本性。 整体感知 shènɡ jìnɡ lí 字词释义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挺拔的样子 多么 遭受严寒 理解文意 挺拔的青松在山头挺立,瑟瑟的寒风在山谷呼啸。 寒风是多么气势汹汹啊,松枝显得多么挺拔强劲! 冰霜凛冽向那青松袭来,青松一年到头总是端端正正。 难道青松不遭受严寒的侵袭吗?这是由松柏本性决定的。 细读感悟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运用对比手法,让“山上松”和“谷中风”展开较量。“亭亭”表示松的傲岸姿态;“瑟瑟”摹拟刺骨的风声。绘影绘声,简洁生动。以“谷中风”映衬“山上松”,突出青松的傲骨。 这首诗是写“松”,那它为什么还要写“风”? 细读感悟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两个“一何”,前者突出“谷中风”的迅疾凶猛,后者突出松柏的雄健挺拔。用“一何”加以咏叹,对松柏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两个“一何”各有什么作用? 细读感悟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而拓宽为一年四季常端正。通过残酷的冰雪环境的描写,再一次衬托了松树不畏严寒的精神与高尚纯洁的傲骨。 “冰霜正惨凄”是对松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细读感悟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在一问一答中,突出松柏傲雪凌霜的美好品格,借松柏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对堂弟寄寓了无限期望。 通过“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课堂小结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松柏傲雪凌霜、历经严寒而不凋的顽强生命力,借松柏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表达了诗人坚贞的品格和对堂弟的劝勉之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