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课前检测:名篇名句默写。(6分) (1)王师北定中原日, 。 (2)夜阑卧听风吹雨, 。 (3)山重水复疑无路, 。 柳暗花明又一村 铁马冰河入梦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共同诗人:陆游 陆 游 情境任务 “一寸赤心惟报国” 诗词研讨会 研讨形式 1.知人论世,深悟爱国情 2.反复诵读,走进诗人心 3.一字入诗,品读有境界 知人论世 深悟爱国情 活动一 走进诗人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出身在一个爱国家庭,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常常谈论国难国耻以至痛苦流泪,饭都吃不下。陆游从小就饱受战乱的苦难,出生第二年就碰上靖康之变,跟 跟随家人颠沛流离。他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这样的家世,这样的经历,促使他产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英雄信念。 晚年时,壮志难酬,只能“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临终时,心念恢复,嘱其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命途多舛 矢志报国 忧国忧民 请概括陆游的形象。 本诗创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2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探寻背景 壮志难酬、报国无门 反复诵读 走进诗人心 活动二 1. 齐读诗歌,把握节奏 书 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2.抓住诗眼,把握情感 本诗的诗眼是哪个字?奠定了怎样的情感基调 感情基调:慷慨、悲愤、沉郁 书愤:抒发内心的烦闷(愤懑)之情 烦 懑 愤 3. 明确方法,读出诗情 书 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3. 明确方法,读出诗情 书 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语速较快,语调激昂 语速稍缓,语调低沉 降调 一字入诗 品读有境界 活动三 1.诗人究竟在“愤”什么?(用原诗内容回答) 书 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2.诗人“愤”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小组合作探究) 书 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深入解读 朝廷投降派对敌人妥协退让,对主战爱国人士打压、迫害。 收复失地 诗人形象:豪情壮志、意气风发、以身许国 一愤:朝廷主和,阻挠北伐 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深入解读 二愤:壮志难酬,请缨无路 三愤:岁月蹉跎,年华空老 化用南朝宋名将檀道济的事迹。檀道济率兵北伐,屡次建功,后遭猜忌被杀。他被拘捕前曾说:“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 用典 守家卫国,恢复中原的志向 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深入解读 北定中原、还于旧都———陆游抗金北伐、收复失地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陆游忠心报国、矢志不渝 四愤:苟且偷安、无人领军 一愤:“世事艰” 二愤:“空自许” 三愤:“鬓先斑” 四愤:“谁堪伯仲间” 朝廷主和,阻挠北伐 壮志难酬、请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