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59223

木兰诗 配套教学设计(5)

日期:2025-10-19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27次 大小:3532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木兰,配套,教学设计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汇,包括一些重点实词和虚词, 2、能力目标:加强诵读练习,培养文言语感,在老师的帮助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木兰这一形象的审美趣味,理解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北方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美好愿望与高尚情操。 2学情分析 1.教学过程应充分挖掘作品的审美内涵,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接受健康的情感教育。 2.注重阅读方法指导,引导和鼓励学生说出阅读感受;师生相互交流、讨论,学习运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抒发感情的方法。 3.重视语言的积累、品味和应用,旨在一课一得。 3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分析人物形象 2.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享受探究问题的乐趣。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木兰诗》教学过程 《木兰诗》教学设计 大庆第二十四中学 谢晓丽 【地位和作用】 《木兰诗》选自苏教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本单元所选优秀诗歌可以飞跃时间的长河和不同的国度,拨动人们的心弦。《木兰诗》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了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因此是个很好的蓝本。 【文本简析】 《木兰诗》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优美的语言,因此,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学习各种修辞手法,更要让学生仔细品味语言,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取向】 1.教学过程应充分挖掘作品的审美内涵,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接受健康的情感教育。 2.注重阅读方法指导,引导和鼓励学生说出阅读感受;师生相互交流、讨论,学习运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抒发感情的方法。 3.重视语言的积累、品味和应用,旨在一课一得。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汇,包括一些重点实词和虚词, 2、能力目标:加强诵读练习,培养文言语感,在老师的帮助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木兰这一形象的审美趣味,理解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北方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美好愿望与高尚情操。 【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分析人物形象 2.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享受探究问题的乐趣。 【教学方法】 1.教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法、对话教学法 2.学法:预习法、诵读法、合作讨论探究法 教学模式: 以朗读为教学线索,多角度阅读欣赏诗歌。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过程设想】 一、情境导入 1、先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片段。 这段音韵优美,脍炙人口的豫剧演绎的是我国民间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花木兰诞生于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木兰诗》中,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这首民歌,去解读这个流芳千古的英雄人物。 2、学生自己整理本节课学习目标: 提问1:看看今天的课题,你已经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哪些? 提问2:谁能把这几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小结一下,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三方面来整理归纳? 1、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汇,包括一些重点实词和虚词。 2、能力目标:加强诵读练习,培养文言语感,在老师的帮助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木兰这一形象的审美趣味,理解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北方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美好愿望与高尚情操。 二、新授课: (一)读木兰 (1、检查生字注音。2、扫清词语障碍。3、有感情朗读) 1、听读优秀朗读录音,教师做朗读指导 2、学生配乐朗读,教师点评 (二)译木兰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含义、虚词用法。 (三)评木兰 提问1: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