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631074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长沙过贾谊宅》教学设计

日期:2025-05-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9次 大小:2301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4,单元,长沙过贾谊宅,诵读,古诗词,课外
  • cover
《长沙过贾谊宅》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理解《长沙过贾谊宅》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 2. 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诵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学习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结构,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受刘长卿对贾谊的怀念之情,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 2. 通过诗歌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重点 (一)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1. 诗歌的主旨和情感基调。 2. 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二)诗歌语言的鉴赏 1. 诗歌中的生字生词及其用法。 2. 诗歌的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 (一)诗歌深层含义的挖掘 1. 理解诗歌中隐含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2. 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及其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二)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1.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诗歌。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激发兴趣,引入主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贾谊是谁吗?他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贾谊的身份和贡献,激发他们对课文背景的兴趣。接着,简要介绍贾谊作为西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提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那么,刘长卿又是谁?他为什么会写这首诗来怀念贾谊? 继续提问,引导学生关注刘长卿的身份和创作动机。简要介绍刘长卿是唐代的诗人,他的诗歌多表达了对个人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2. 背景介绍,铺垫情感 (1)贾谊被贬长沙,他的心情是怎样的?我们能从哪些历史资料中感受到? 通过讨论贾谊被贬的经历,帮助学生理解他可能的心理状态,为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基调做铺垫。可以引用一些历史资料或贾谊自己的作品,让学生感受他的孤独与无奈。 (2)刘长卿在写这首诗的时候,他自己又经历了什么?这与贾谊的遭遇有何相似之处? 介绍刘长卿的生平,特别是他被贬的经历,让学生看到两位历史人物在命运上的相似之处。这种相似性是理解诗歌情感和主题的关键,也为后续的诗歌分析打下基础。 (二)新课呈现 1. 诗歌朗读与韵律体验 同学们,我们首先来朗读这首诗《长沙过贾谊宅》,注意体会每句的韵律和节奏。刘长卿的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优美的音律著称。朗读时,请大家注意“三”、“万”、“秋”、“寒”等字的重音处理,感受诗人的情感起伏。(1)请几位同学起来尝试朗读,注意语速和语调的变化,体现出诗歌的抑扬顿挫。(2)集体朗读,感受整体的韵律美。 2. 生字生词的释义与运用 我们要重点学习诗中的生字生词。比如“谪宦”指的是被贬到外地做官,“栖迟”则形容像鸟儿敛翅歇息,飞不起来的样子。(1)请同学们先自己查阅字典,尝试解释这些生字生词。(2)然后,我们一起来讨论每个词的含义,并造句运用这些词汇,加深理解。 3. 意象与情感的探讨 诗歌中的意象非常丰富,如“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这些意象背后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呢?(1)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句诗,分析其中的意象,并探讨其表达的情感。(2)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老师给予点评和补充。 4. 诗歌结构与修辞手法分析 刘长卿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比如“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1)引导学生注意这些修辞手法,如对比、设问等,并讨论它们是如何服务于诗歌主题的。(2)通过具体的诗句,让学生实践分析修辞手法,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课文分析 1. 逐句解析与意象探讨 (1)首句“三年谪宦此栖迟”:首先,引导学生注意“谪宦”和“栖迟”这两个词,解释“谪宦”是指被贬到外地做官,而“栖迟”则形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