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653711

9 古诗三首 从军行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01-16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24次 大小:2621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古诗,三首,从军,教学设计,格式
  • cover
《古诗三首-从军行》 一、教材分析 《从军行》是部编版五四制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中的一篇诗作。本单元以“责任”为主题,让学生们感受先辈们崇高的精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部编版语文的课程标准对于五年级诗歌具体要求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想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二、设计思路 结合以上,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朗读古诗,并借助多媒体课件理解诗意,走进将士们的内心,体会他们杀敌立功、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学习作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感受将士们的内心,体会古诗表达的感情。 四、教学重点 学习和感悟反复的写作方法。 五、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一、寻单元主题,进入诗歌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四单元,看一看单元导语,第四单元的单元主题是什么?———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出示单元导语。单元学习要求。) 2.学习本单元课文,给我们提出了哪些学习要求呢?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第九课,走进人物内心,理解古诗,感受他们肩上的责任。 3.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内探究 二、理解诗题 指生解题,相机评价。 《从军行》这是一首优秀的边塞诗,反映了戍边将士保卫边境,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具有昂扬的战斗精神,充满了爱国热情和乐观精神。诗的头两句写景,点出了战争的艰苦环境,景中含情。后两句转入直抒情怀,描绘了战士们英勇杀敌的精神面貌。将士们身经百战,黄沙把金甲都磨破了,即使如此,将士们的报国斗志丝毫不减。最后一句写出了将士们誓死灭敌,不击败敌人,决不回还。 教师小结:《从军行》是乐府旧题,在《乐府解题》中:从军行皆是军旅辛苦之辞。换言之,《从军行》就是写军旅生活的,就如刚才我们从字面上理解的一样。但要注意这里“行”是歌曲的意思,是一种诗歌的体裁。类似的还有:杜甫的《兵车行》,《丽人行》等等。 三、认识作者 1、学生根据课前预习分享王昌龄的资料。 2、教师出示诗人的资料,推测作者大约在什么时候写的这首诗。教师小结:27岁,就能写出流传千古的诗歌,不愧是七绝圣手。 四、读古诗 1、请大家自己读一读古诗,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生读) 2、指生读,相机评价。师总结: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境界辽远,所以要读得慢一点,读出辽远的感觉。 3、师生合作读古诗 五、理解古诗 1、古诗,我们会读了。接下来我们要理解古诗的意思了。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古诗了,你知道哪些理解古诗的方法?学生分享方法。 2、小组内互相说诗意。 立足于孩子的求知心理,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分组讨论 感悟诗情“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铿锵有力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了将士们的万丈豪情,难道他们就不思念家乡的亲人,真的不想还吗 他们为什么不回家呢 (因为他们要保卫国家) 将诗句补充完整,并完成后面练习。 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一、二句中的“暗”、“孤”二字,形象地展现了边塞_____的景象,突出了将士们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 2.最后一句写出了将士们的心声,表现了他们_____的意志和豪情。 教给学生一种归纳总结知识的学习方法。 思维延伸 《从军行》这首古诗选自盛唐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其诗含蓄、深婉、浑厚。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主要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