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676729

江苏省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终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日期:2024-09-2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58次 大小:88221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江苏省,语文,答案,图片,试题,考试
  • cover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终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考试时间为 150分钟,试卷满分 150分,考试形式闭卷 2.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卡上规定的位置,否则不给分 3.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 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 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①在我们的自然语言中,存在诸如“并且”“或者”“并非”“如果”“所有”之类的“小词”。之所以称之 为“小词”,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很少有人关注它们,而且因为被认为不指称什么东西,它们常常 连“名”也算不上:既不属于“太阳”等所谓的“专名”,也不属于“红色”等所谓的“通名”。语法学家常常 将它们与介词、助词、叹词等一道归为“虚词”。二是它们在语言学习中无足轻重。然而,稍加深入思考,我 们又不难发现这些“小词”似乎有“大”用。所谓的“虚词”在语法学上又叫作“功能词”,它们能使我们的 语言表达丰富多变,在使用频率上远大于那些实词。在日常表达或论文写作中,倘若未能正确区分“如果”“只 有”“但是”“况且”等词,往往会给人留下“思路不清”“逻辑混乱”的印象。这似乎已经触及了“小词”的 秘密,但从哲学上看,“小词”的理论重要性远不止于此。在当代分析哲学中,这些小词被称作“逻辑词”,有 关它们的理论建构和学术争论关乎我们对于人类逻辑和理性的省察和探索。 ②逻辑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学会掌握这些小词。人们习惯于说“语言是逻辑的载体”,但.这过于笼统, 一种更能切中肯綮的说法或.许.是:逻辑的奥秘主要是在那些小词之用法上。一个人不知道“比特”何意或者菽 麦不分时,尽管这是一种认知缺陷,但并不会归为逻辑谬误。相比之下,一个人援引某一官方规则“只有通过 考试者才能入围”,抗议说:“我已经通过考试结果却没能入围,这是不公平的。”其中所暴露的对“只有…… 才”的误解,就属于逻辑问题了。类似这样的小词之用或许属于“语法”范围的工作,但它们并非普通语言学 教程中的“语法知识”,而是哲学意义上的语法。当逻辑学家奎因说“逻辑学沿着语法之树追求真理”时,正 是在此意义上使用“语法”一词的。 ③学习逻辑课程,在一种非常重要却常被忽视的意义上,其宗旨正是要以系统的方式教会我们掌握这些小 词的用法,进而学会如何正确且一贯地开展由小词用法所主导的诸种逻辑推理。这当然不是说我们在进入逻辑 课堂之前,就完全不懂得逻辑思维,因为毕竟在母语习得中我们已经无意识地学过这些小词。但差别还是存在 的:正如很多经验和常识不够系统一样,伴随母语自然获得的那些小词用法顶多构成了一种“逻辑本能”,无 法称得上“逻辑学问”。一个人本能地“会用”这些小词,仅意味着他能在自己熟悉的场景下或正常的语式句 型中正确运用,但往往难以应对那些复杂和陌生语境。现代科学意义上的逻辑学,让学习者对于小词之用多了 一份“语义自觉和自控”:位于“如果”“并非”“或者”等小词用法背后的正是我们普遍遵循的“肯定前件式” 和“否定肯定式”等逻辑推理规则,而且这些小词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譬如,当我们承认“A 且非 B” 后就无法进而断言“如果 A 那么 B”或“只有 B才 A” ④当从现代形式系统的角度来研究这些小词时,借用数学上的变量常量之分,逻辑学家把它们称作“逻辑 常项”,以区别于那些被认为变化之后不会影响我们思维“逻辑性”因而常被处理为“变项”的词语。对于变 项,通常采用普通的字母 ABC 等表示;而对于常项,则专门设计了一套人工符号,譬如:用→表示“如果”, 用 V 表示“或者”。如此符号化“小词”,并不只是抽象或记法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