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687630

《9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日期:2024-09-18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58次 大小:53043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9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反思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9 古诗三首 【课前解析】 关注诗句的理解:读懂诗句是学习古诗的基础,是了解节日风俗习惯,感受节日气氛的前提。在这一课中,“除”“屠苏”“新桃换旧符”“曈曈日”“异”“倍”等词语较为生僻,可结合注释、演变过程和象征意义进行诗句的理解;古诗言简意赅,常常存在省略内容的情况,在后两首古诗中,是谁在借问酒家何处有 是谁独在异乡为异客?兄弟们遍插茱萸时又少了谁?当时他们想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可以让学生结合图画或写作背景,设身处地发挥想象进行诗句理解。 关注节日和习俗:三首诗中不同的节日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元日》描写了春节有换桃符、放爆竹、喝屠苏酒除旧迎新的风俗习惯,让我们感受到了春节热闹、喜庆的氛围。《清明》描写了清明节人们上坟祭扫时的愁苦情绪和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之情。《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七言绝句,写出了人们在重阳节这一天登高、插戴茱萸的习俗,同时也表达了作者一人客居他乡的思乡怀亲之情。 关注生字:本课需要书写的生字八个左右结构,三个上下结构,可以根据字的结构进行归类学习,从整体上把握书写规律。其中“魂、借、酒、何、独、佳”为左窄右宽的字,“欲、牧”为左右同宽的字。在教学“牧”字时,引导学生观察“牛”作偏旁时,第二个横要变成提,且“牛”作偏旁时的笔顺与“牛”字不同。 【教学目标】 1.认识“屠、苏”等7个生字,会写“符、欲”等11个字。 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教学重点】 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教学难点】 将课文学习与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课件中有关节日的图片,师生共同欣赏。 2.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来看图猜传统节日,看这些图片,你们能猜出图片上是什么传统节日吗?哪位同学来挑战? 预设:春节、中秋节、重阳节 过渡: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走进《古诗三首》,一起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别样魅力! (设计意图:利用图片导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初读古诗 (1)自读要求:自由朗读三首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思考:这几首古诗分别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并思考相关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三首古诗所写的传统节日,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2.整体感知 (1)这三首古诗分别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你是怎么知道的? (2)教师指名回答。 预设1:春节、清明节、重阳节。 预设2:借助注释、联系内容。 (设计意图:在整体感知环节,引导学生总览课文,借助每首诗的第一条注释明确三首古诗分别写了哪一个中华传统节日,使学生能整体把握三首诗的大致内容。教师适当补充拓展,可以让学生对这三个节日有进一步的了解,为深入学习古诗做好准备。) 三、学习《元日》,感受节日情景 1.出示诗题并板书:元日。学生齐读诗题。 2.了解诗人。 (1)你们对于诗人王安石有哪些了解? 预设1:王安石是宋代有名诗人。 预设2: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王安石(1021-1086),宋代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 号半山。江西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代表作:《泊船瓜洲》《书湖阴先生壁》等。 3.初读古诗,划分节奏 过渡:下面,就让我们跟随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脚步一起走进《元日》,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