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698094

河南省百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联考“新时代青年个人价值观与社会环境的调适”审题立意指导及范文

日期:2024-11-2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素材 查看:100次 大小:2548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河南省,价值观,指导,立意,审题,调适
  • cover
河南省百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联考“新时代青年个人价值观与社会环境的调适”审题立意指导及范文 【试题出处:2023-2024 学年度高二6月联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陶渊明反思自身“质性自然”不宜留在官场,在《归去来兮辞》中他感慨:“实迷途其 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他辞官归田,超然物外。 材料二: 屈原拒绝渔父“随其流而扬其波”的规劝,在《离骚》中他写道:“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正道直行,执着进取。 作为新时代青年,以上两则材料带给你哪些思考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一、审题步骤与方法 初步感知:快速浏览题目,了解题目大意,判断材料类型(本题为人物对比型材料)。 关键词提取: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汇,如“陶渊明”、“质性自然”、“官场”、“超然物外”、“屈原”、“正道直行”、“执着进取”等。 比较分析:对比分析两个或多个材料之间的异同点,挖掘深层含义。 提炼主题:结合材料背景和个人感悟,提炼出文章的核心主题。 确定立意:根据提炼的主题,确定文章的立意方向。 二、材料分层解读 材料一解读: “质性自然”表明陶渊明崇尚自然的生活态度。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反映陶渊明对过去选择的反思,意识到自己更适合自然生活。 “辞官归田,超然物外”体现陶渊明追求精神自由的选择。 材料二解读: “随其流而扬其波”象征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表达屈原坚守原则的决心,即使面临极大困难也不改变初心。 “正道直行,执着进取”概括了屈原的人生哲学,坚持正义,不畏艰难。 三、结合解读所得的材料立意 立意方向:“个人价值观与社会环境的冲突与调适”。 四、基于上述立意给出恰当的标题参考 《在坚守与妥协之间———谈个人价值观与社会环境的调适》 《超然物外与正道直行:人生价值的选择》 五、给出符合材料立意的写作素材及在写作中的运用指导 素材示例: 古代文人面对仕途与个性的冲突,如苏轼、李白等人的选择。 现代人物,如钱学森回国的决定,体现了个人价值观与国家利益的调适。 运用指导:通过具体事例对比分析,展现不同人物在面对个人价值观与社会环境冲突时的不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背后的价值观支撑。 【回归课本找素材———学以致用】 一、《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与林黛玉 素材解析: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故事,展现了个人情感与家族期望之间的冲突。宝玉的反叛性格和黛玉的敏感脆弱,都是他们试图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寻找自我价值的表现。这与陶渊明的“超然物外”和屈原的“正道直行”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寻求个人精神自由与价值实现的过程。 运用指导:在文中,可以通过对比分析宝玉与黛玉的命运,以及他们如何在封建社会的压力下坚守自己的情感与价值观,来进一步阐述个人价值观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这种分析可以深化文章的主题,使读者对“个人与社会”的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呐喊》中的鲁迅 素材解析:鲁迅在《呐喊》中通过一系列短篇小说,揭示了旧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表达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个人价值的探索与坚持,即使面对社会的冷漠与不公,也从未放弃对真理的追求,这与屈原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有着相似的精神内核。 运用指导:在写作中,可以引用鲁迅的作品及其思想,探讨在社会转型期,个人如何在传统与现代、守旧与革新之间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在逆境中坚守信念,不断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鲁迅的事迹可以作为现代版的“正道直行”,为文章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