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715339

【教学设计】走近忧国忧民的“情圣”杜甫——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3 短诗五首《月夜》教学设计

日期:2025-05-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0次 大小:1192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教学设计,月夜,五首,短诗,下册,九年级
  • cover
【教学设计】走近忧国忧民的“情圣”杜甫———《月夜》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杜甫诗五首之《月夜》———走近忧国忧民的“情圣”杜甫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材版本】粤教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杜甫其人;能结合诗句分析诗歌主旨。 2.过程和方法: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由点带面,学习分析问题,评价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在时局动荡中思念家人,忧国忧民、渴望和平的家国情怀;培养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疏通字词,品读诗歌,感受作者在时局动荡中思念家人,忧国忧民、渴望和平的家国情怀。 【教学难点】学习从对方设想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质疑探究;讨论法;联系法;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知人论世,激兴导入 1、激兴导入 设置疑问:杜甫“情圣”的外号是梁启超为他取的。但是估计,杜甫的夫人杨氏有话要说:“我嫁的是一个假诗人”,为什么? 2、知人论世,了解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伟大现实主义诗人,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青年时代漫游各地,33岁时遇“赐金放还”的李白,两人同游梁宋之地。后入长安,困顿十载。安史之乱后,杜甫落入叛军之手,后脱逃奔赴肃宗行在,任左拾遗。后因得罪肃宗被贬,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工部”。入蜀后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前后住了四年,写诗240余首。公元765年携家经水路出蜀,飘泊于荆、湘,以舟为家。770年病逝于湘江舟中。卒年59岁。 诗歌背景:天宝十五载(756)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这首诗即是杜甫困居长安时所作,表达了对离乱中的妻子家小的深切挂念。 二、对照注解,试读试背 1、注释 鄜州:现陕西省富县。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云鬟:妇女的鬓发。 清辉:指月光。 双照:月光照着诗人和妻子。 虚幌:薄而透明的纱维。倚虚晃,指倚窗望月。 2、试读指导 古诗重视炼字,尤其是谓语,请你为这些动词谓语,补上主语(谁)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谁)只独看。 (谁)遥怜小儿女,未解(谁)忆长安。 (谁)云鬟湿,清辉(谁)玉臂寒。 何时(谁)倚虚幌,双照(谁)泪痕干。 三、揣读文本,请你批判 1、以下增加的这些字词你认为合适吗?为什么 月夜 今夜鄜州月(皎洁) ,闺中(老妻)只独看。 (隔空)遥怜小儿女,未解(忧心)忆长安。 (遥知)香雾云鬟湿,(岂堪)清辉玉臂寒。 何时(重逢)倚虚幌,双照(梦寐)泪痕干。 2、先人评价:诗的构思“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读杜心解》)。后世诗人常常学此法度。 问题设置:哪些字词体现了“悲婉微至,精丽绝伦”? 前二联: 今夜漉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独看:包括往日的“同看”、 未来的“同看”。 安史之乱以前,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忆”:充满了辛酸,交织着忧虑与惊恐。 往日: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 如今: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 后二联: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 望月愈久而忆念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