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寄情山水 人教版八年级上 第三单元 第二课时 说一说 GUAN YU WO MEN 山石的结构 GUAN YU WO MEN 体积感。 用皴法表现石头的表面纹理,使之厚重并富有体积感。 石分三面 古人讲“石分三面” 只有画出三面,才能表 现出石的结构和立体感。 在画石的三面时,要运 用黑白对比关系,处理 好阴阳面。 画石要积聚适宜,要有大有小,有聚有散;要大间小、小间大。 写意山石的基本技法 勾:用墨线勾石外轮廓、石内纹理,就是石的大体结构。勾时用笔要顿挫有力,用中锋侧 锋均可。用干笔(含水要少)勾为好,能显示石的坚硬质感。 皴(cūn):是在勾好石纹的阴暗处,用笔加以皴斫,使石形表现出立体感,皴不是一遍就可完成 的,可先淡后浓。可半干即皴,也可全干再皴。皴时可用破墨,也可用积墨。这要看画面需要、 个人习惯和手法而定。 擦:用半干笔在皴的画面上擦上一层黑色,以增加画面的深厚程度。但皴有笔痕,擦没有笔痕,只有深浅的色度。 点:是指点苔,可使枯燥的岩石顿时增添生机。一般是待画面全干后再点,也可在半干半 湿时点,也可边皴边点。如勾皴山石俱好,可不点苔。点苔以简为宜。 染:是用淡墨水渲染,进一步加深山石的立体感和深厚感。但也要讲笔法,不能平涂。染 时可留空白及飞白,也可采用以淡破浓的方法,使已画的墨色增加柔和气氛。 山石的基本皴法 点 豆瓣皴、米点皴 线 披麻皴、解锁皴、折带皴 面 斧披皴 豆瓣皴 范宽《溪山行旅图》 也叫雨点皴,为长点形的短促笔触,常用中锋稍间以侧锋画出。它能表现山石的苍劲厚重。在画史上运用雨点皴的成功范例是北宋范宽,他的山水具有“峰峦浑厚,势状雄伟的独特风格。打开画卷,一座大山巍峨矗立迎面压顶而来,迫人眼目。山头杂树丛生,密林繁茂,错落有势,充满顽强的生命力。画中那峰峦浑厚,势壮雄伟的构图,“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表现方式,枯老、劲硬的墨线勾勒和均匀、浑厚的雨点皴,把大山刻画的坚实传神。 米点皴 这是北宋书画家米芾,米友仁父子所独创,它是用饱含水墨的横点,密集点山,泼墨、破墨、积墨共用,最能表现江南山水间晨初雨后之云雾变幻、烟雾迷茫的景象。米芾的点形阔大,称大米点,米友仁画出的点形略小,称为小米点。米家山水来源于写生,米点皴是米氏父子对大自然的长期观察体验的产物。 元王蒙米点皴 宋米芾《春山瑞松图》米点皴 披麻皴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由参差松软的条形墨线组成,用笔要灵活,皴擦并用,注意浓淡干湿的丰富变化。笔线长的称长披麻,笔线短的称短披麻。这种披麻皴法常用来表现土质山,或质地疏松的岩石。董源多用披麻皴描写江南山水,淡墨轻描,不装巧趣,具有浑朴自然的风格。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披麻皴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元王蒙《青卞隐居图》 清王鉴《仿古山水》解锁皴 路镛作仿古解索皴 路镛作解索皴 解索皴 披麻皴 清王鉴 仿古山水 王鉴 (1598-1677)清代著名画家。字元照,一字圆照,号湘碧,又号香庵主。江苏太仓人。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举人。后仕至廉州太守,故又称“王廉州”。王世贞孙。家藏古今名迹甚富,摹古工力很深,笔法非凡。为“清初六家”之一。擅长山水,远法董(源)、巨(然),近宗王蒙、黄公望。运笔出锋,用墨浓润,树木丛郁,后壑深邃,皴法爽朗空灵,匠心渲染,有沉雄古逸之长。间作青绿重色,亦能妍丽融洽。其作品大多摹古,信效名家,缺乏独创,并具有浓厚的复古思想和形式主义画风。其著述有《染香庵集》、《染香庵画跋》。 折带皴 元 倪 瓒 渔庄秋霁图 用侧锋卧笔向右行,再转折横刮,向左行可逆锋向前,再转折向下。画出的墨线如“折带”故以名之。这种皴法用以表现方解石和水层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