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764450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第六单元《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课件(共29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5-04-2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9次 大小:1529370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第六,单元,八年级,统编,学年,2023-2024
  • cover
(课件网)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宋]李清照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学生能够理解词中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词的大意,并描绘出词中所描绘的场景。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合作探究、赏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内容和意境。 借助图画、配乐等手段,帮助学生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受词人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之情,以及词中流露出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教学目标 01 02 03 04 导入新课 初读感知 细读品析 拓展总结 目 录 一、导入新课 词人介绍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 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去世。 李清照所作词,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悲叹身世,情调感伤。艺术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作品有《李易安集》《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辑有《漱玉集》《漱玉词》。今有《李清照集》辑本。 写作背景 一、创作时间 这首词较为可信的创作时间,是在李清照到达汴京(今河南开封)之后,但尚未出嫁之前。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生活相对安逸,有着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去回忆和怀念过去的时光,尤其是对少时游玩情形的回忆,那些场景在她的脑海中一再出现,激发了她的创作灵感。 二、个人情感 李清照在这段时期,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她通过回忆少时游玩溪亭、沉醉忘归的情景,表达了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这种情感在词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得整首词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色彩。 三、生活环境 李清照身居闺中,生活环境相对封闭,但这也为她提供了静心创作的机会。她可以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通过诗词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和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这种生活环境对她的创作风格和题材选择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四、文学背景 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诗词创作繁荣兴旺。李清照作为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她的创作不仅受到了当时文学环境的影响,也体现了宋代文学的特色和风格。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就是她在这样的文学背景下创作出来的佳作之一。 二、初读感知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代]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理解词意 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奋力把船划出去。 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注释 想象画面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常常忆起,那日溪边的小亭,夕阳温柔地洒落,天边渐渐染上暮色。我沉浸在那份宁静与美好之中,心中满是欢愉,竟至忘却了归家的路途。 兴尽晚回舟,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