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⑨ 那个星期天 史铁生 (1951.1—2010.12) 一位一生都在死亡边缘行走的作家。 1951年生于北京 1969年延安插队 1972年双腿瘫痪 1974年工厂做工 1979年发表作品 2010年因病去世 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 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两条腿残废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快乐。 1976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1993年,获得第六届庄重文文学奖。 2002年,获得了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2009年,获得第一届绽放文学艺术成就奖。 2005 第三届鲁迅文学奖 《病隙碎笔》 2002 老舍散文奖 《病隙碎笔》 2002 传媒文学杰出成就奖 《病隙碎笔》 1998 第一届鲁迅文学奖 《老屋小记》 1998 北京市文学艺术奖 《老屋小记》 1997 上海市长篇小说奖 《务虚笔记》 1988 作家评论奖 《答自己问》 1986 上海文学奖 《毒药》 1985 三月风金杯奖 《来到人间》 1984 年度作家文学奖 《奶奶的星星》 1984 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奶奶的星星》 1983 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1983 青年文学奖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他的《病隙碎笔》作为2002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那个星期天》是史铁生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第四章《童年之门》中的一部分。 中短篇小说集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命若琴弦》 《往事》等 散文随笔集 《自言自语》《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 长篇小说 《务虚笔记》《史铁生作品集》 生字新词 明媚 拨弄 草丛 画报 念叨 停顿 晃动 耽搁 沉郁 漫长 休止 时光 惊惶 亲吻 依偎 挽回 荒凉 翻箱倒柜 飘渺: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急遽:急快的,匆忙,仓促。本文是说光线变化快。 惆怅:伤感,愁闷,失意。 依偎:亲热地靠着;紧挨着。 一声不吭:指一直沉默不语,一句话也不说。 盼望:殷切的希望。 明媚:(景物)鲜明可爱。 耽搁:停留,拖延,耽误。 沉郁:低沉郁闷。 把握内容 听读课文,思考: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课文写了一个小男孩在一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可是母亲由于家务忙碌一拖再拖,最后没有兑现承诺,他非常失望的经历。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时间顺序 作者是怎样写时间的变化的? (1)直接交待时间。 (2)通过景物的变化交代时间 默读课文,思考: 在这一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 画出表达“我”心情的关键语句,简单批注。 细读品味 时间 关键词句 “我”的心情 早晨 上午 下午 黄昏 这些充满童趣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写出来一个满怀期待的孩子的心情。 盼望已久 只记得期盼的心情 来之不易 激动兴奋 动作描写 环境描写 兴奋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急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