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浙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第四章 免疫调节 第二节 人体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对抗病原体 学习目标 1.通过讨论人体抵御细菌等病原体的侵染过程,说出非特异性免疫的两道防线及其作用,并概括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2.通过分析炎症反应过程,概括非特异性免疫的作用及机理。 一个正常的健康个体在其生命中的每一天都会接触大量的微生物,但偶尔才会出现有症状的疾病。大多数病原体在几分钟或几小时内就能被机体察觉并清除,这都依赖于一种不需要长时间诱导的防御机制—非特异性免疫。在感染初期,非特异性免疫的防御作用至关重要,是动物生存的重要保障。面对多种病原体,非特异性免疫为什么可以立即做出反应 非特异性免疫都包含哪些途径 为什么说非特异性免疫针对多种病原体发挥防御作用 体表屏障是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 1.身体表面的物理屏障:皮肤和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等管道的黏膜。 2.身体表面的化学防御:皮肤中的皮脂腺分泌的油脂,唾液中的溶菌酶和胃液中的胃酸等。 1.第一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 物理屏障: 皮肤、黏膜、毛发 化学屏障: 胃液、唾液、眼泪、油脂 体表屏障是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 2.身体表面的物理屏障 皮肤和黏膜 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包括身体表面的物理屏障和化学防御。通常病原体不能穿过皮肤和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等管道的黏膜。皮肤的表面有一层死细胞(角质细胞),病原体不能在这种环境中生存。 体表屏障是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 3.身体表面的化学屏障 皮脂腺分泌油脂 唾液中的溶菌酶 胃液中的胃酸 体表屏障是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 2.身体表面的化学屏障 咳嗽 打喷嚏 呕吐 存在于吸入空气中的微生物会被呼吸道黏膜所分泌的黏液捕获,并通过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摆动,将黏液推向咽部,使潜在的入侵者离开肺部进入消化道。当感染源偶尔进入呼吸道和消化道时,身体会运用一些防御体系,像咳嗽、打喷嚏和呕吐等方式来抵御病原体。 体表屏障是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 思考问题:生活中,哪些因素会导致第一道防线的破坏? 体表屏障是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 体表屏障是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 1.第二道防线:白细胞、血浆蛋白、溶菌酶 颗粒细胞 无颗粒细胞: 淋巴细胞 白细胞 单核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 体内非特异性反应是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 2.炎症反应 当人的皮肤破损后,往往会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受损伤的部位出现疼痛、发红、肿胀、发热等现象。这是因为当皮肤破损时,毛细血管和细胞被破坏,损伤细胞会释放某种化学物质(如组织胺)作为报警信号,引发神经冲动,使人产生痛觉;还会使受损份部位的微动脉和毛细血管舒张、扩大,皮肤变红;使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升高,蛋白质和液体逸出,形成局部肿胀,同时局部体温升高。 正常皮肤 炎症皮肤 体内非特异性反应是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 2.炎症反应 皮肤破损 机体释放 某种化学物质 肿胀 发热 痛觉 变红 脓液:在克服感染时,死亡的白细胞及一些坏死组织、坏死细胞、死细菌和活的白细胞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黄色黏稠的液体。 白细胞消灭病原体 蛋白质和液体逸出,局部肿胀 增强白细胞的免疫功能 引发神经冲动 毛细血管扩张 体内非特异性反应是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 2.炎症反应 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 皮肤的任何破损都可能使病原微生物进入体内,引起中心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从毛细血管中钻出,进入受损部位的组织间隙。一个中心粒细胞可吞噬几个细菌。单核细胞则分化成巨噬细胞,可以吞噬上百个细菌和病毒。中性粒细胞和吞噬细胞可以统称为吞噬细胞。 体内非特异性反应是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 2.炎症反应 ①巨噬细胞伸出伪足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