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849414

6.《芣苢》《插秧歌》课件(共28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09-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4次 大小:3685519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024-2025,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课件网) 劳动的赞歌 ———《芣苢》《插秧歌》联读 导 入 劳动是最美的,辛勤的劳动会结出累累的硕果。 今天,让我们走进《芣苢》、《插秧歌》,亲 历古人劳动的情景。 拓展知识 “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周初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反映了约500年的社会面貌。《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 。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此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有《诚斋集》传世。 芣苢 芣苢,车前草,春夏生长,遍布于荒野路边,其嫩叶可食,全草可入药,可以说是一种易得又多用的食物。《芣苢》是《诗经 国风 周南》中的一首诗。 育苗 抛秧 水稻种植过程 插秧 施肥、杀虫 放水(补水) 收获 一、诵读体味 插秧歌 田夫/抛秧/田妇/接, 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 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 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 照管/鹅儿/与/雏鸭。 芣 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芣苢》采用“二二节拍”,短促四字,节奏感鲜明、易于传诵吟唱。 《插秧歌》采用“二二二一”“二二一二”节拍,读起来抑扬顿挫; 《芣苢》描写了采集车前草的劳作过程。 二、理解内容 《插秧歌》描写了农人插秧的场景。 《芣苢》和《插秧歌》分别描写了什么内容? 三、诗歌鉴赏 任务(一)《芣苢》这首诗生动描写了采集车前草的劳作过程,这个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任务(二)《插秧歌》这首诗描绘了农人插秧的场景。这个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任务(三)思考同样是描写劳动的场景,《芣苢》和《插秧歌》有什么不同? 《芣苢》 (1)动作描写。“采”“有”“掇”“捋” “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极具特点,将劳动的细节和劳动的过程真实地表现了出来。 (2)重章叠句。采采芣苢”中的“采采”二字,在重章复沓中将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自然地吟唱出来,将女子劳作的欢快心情自然地表达了出来。 诗中的六个动词的顺序可以改变吗? 字 甲骨文/小篆 含义 纵观六个字,展现了什么劳动场景? 采 有 掇 捋 袺 襭 采摘 取得,获得 拾取 从茎上成把取下 提起衣襟兜东西 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采摘芣苢 越采越快 越采越多 收获满满 展现了劳动的过程与欢乐。 《插秧歌》 (1)动作描写。首联“抛”“接”“拔”“插”直白却十分传神, 描绘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而又秩序井然的场景。 (2)比喻。颔联将“笠”比作头盔,将“蓑”比做铠甲,冒雨插秧如一场紧张的战斗,用语新鲜活泼,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农事的繁忙与紧张,衬托出农人在恶劣条件下的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精神。 《插秧歌》 (3)白描。“雨从头上湿到胛”极写雨势之猛,插秧之艰辛,用简洁朴素的语言表现出农家的勤劳和农事的紧张。 (4)细节描写。诗歌后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