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激情澎湃,都怀有满 腔的爱国热情和浓厚的英雄崇拜,仰慕那些决战沙场、建功 立业的将领,但是怎样看待和理解战争,什么是最真正的英 雄,我们应该深入思考。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最熟悉战争 燕歌行 高适 并序 学习目标 1、分析边塞诗的多重主题,掌握诗歌环境渲染、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 ,揣摩诗歌精湛的语言。 2、通过诵读法与提问法,品味诗歌的主题美、技巧美、语言美,学习 诗歌鉴赏基本方法。 3、感知作者对边庭士卒英雄气概的赞颂,对他们离家远戍痛苦的同情 ,以及对某些将领腐败无能的抨击,体会边塞诗深、广的社会意义。 ·知人论世 ·吟咏诗韵 ·品读鉴赏 ·主题探究 ·艺术特色 ·课堂练习 目 录 知人论世 高适(704—765年),字 达 夫,一字仲武,渤海 旖(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 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 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 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 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 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 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代表作《燕歌行》《塞下曲》《别 董大》《高常侍集》。 其诗歌以古体见长,尤长于七言歌 行和五言古诗。 走近高适 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律征讨奚、契丹,他 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 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 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 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 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 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 张守 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 雄浑的军号, 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 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 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 主义精神。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 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 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 峰。 边塞诗 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 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边事增加,战争频繁。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 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 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前代战 争行役、征夫思妇题材的诗歌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的创作,都 为唐代边塞诗的兴起提供了创作上的借鉴。 边塞诗产生原因 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李颀、 王之涣、崔颢、王翰等众多作家。边 塞诗的内容主要是:反映边塞战争生 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以 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抒发为国 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 描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 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 中 / 国 / 诗 / 词 解题 【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其辞多写有关边地征戍之事,以咏征人思乡 、少妇怀远之情为主,首创于曹丕。高适的《燕歌行》是写边塞将士生 活,用燕歌行曲调写此题材他是第一个。《燕歌行》是高适边塞诗中最 杰出的作品。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 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 (歌行体是古代诗歌体裁之一,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 上建立起来的歌行体。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