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合唱课《送别》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本课设计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主体”、“审美为核心”的学科素养理念。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参与,通过扎实有效的课堂训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探索合唱的魅力。(二)理论依据 1.新课标(2011版)表现领域明确要求学生能够用自然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的参与合唱。2.根据课标中“强调音乐实践”的基本理念,二声部合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觉,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3.《音乐学科课程标砖》(2011版)总目标明确提出: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 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歌曲背景分析本课教学歌曲《送别》是一首经典的合唱歌曲,此曲旋律优美,意境深远,歌词朗朗上口,是广为传唱的一首经典歌曲。该曲调出自美国约翰·P·奥德威的歌曲《梦见家和母亲》(“艺人歌曲”———由涂黑脸扮“黑人”的白人演员领唱,音乐也仿照黑人的歌曲格调创作而成),于19世纪后期盛行于美国,李叔同留日期间,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中国音乐教育家李叔同1941年日本留学期间,因与友人突然离别,挥毫写下《送别》(诗词),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填入歌词以表达对友人的思念。此曲原是一首单声部歌曲,最初发表版本见于裘梦痕、丰子恺合编的《中文名歌五十曲》(见图1)。歌曲经后人加工改编成了现在的多个版本的合唱歌曲及多种演唱或演奏形式的乐曲。 (图1)2.歌曲结构分析教材选用版本《送别》有两个乐段,演唱形式为齐唱、合唱(即齐唱和合唱两个乐段)。每个乐段都由两个乐句构成 ,全曲共有四个乐句,前两个乐句旋律较为平稳,节奏相似,情绪起伏不大,构成第一个乐段即齐唱部分。第二个乐段进入合唱部分,由高低两个声部组成,多以三度音程构成(只有两组四度音程,见图3标注蓝圈部分),音区稍有变化(向上)旋律起伏较为明显。全曲句式工整,有重复的乐句也未给人以繁琐、絮叨的印象,反而统一了作品的风格,突出了“伤离别”的主题思想。(图2)(图3)3.歌词分析理解歌词的意境可以帮助学生演唱时情感的表达。本课歌曲《送别》的歌词原为我国音乐教育家李叔同在日游学期间感念与友人的突然离别而写下的诗句。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该曲最初发表在裘梦痕、丰子恺合编的《中文名歌五十曲》的歌谱中,并未出现第二段歌词,所以教材中出现的第二段歌词是否为李叔同所作还有待考证(见图1)。A乐段歌词一开始就把人们引入最经典的告别画面,而碧绿的芳草反衬诗人此时心情的暗淡,令人遐想放诸至天地间。后两句诗词(B乐段歌词)与前两句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得激动,好似深沉地感叹,恰当地表现了与友人分别的愁情,短短几行诗句令人百感交集。(二)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资源分析本课教学设计对象为五年级2班(共44人),是授课教师从三年级任教至今的学生。本班特点是喜欢并且善于歌唱,情感表达较为丰富,思维敏捷、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已有两年音乐课的合唱学习积累(三年级和四年级)。通过平时课上的声音训练,能够做到不喊唱,轻声高位置演唱,声音状态较为统一,只有极个别学生由于嗓音的先天条件和逐步进入变声期会出现沙哑的现象。2.学生音准分析两年的音乐课堂学习积累及短期的柯尔文手势辅助音准教学和发声练习,学生基本能够唱准本课歌曲中的三度音程关系。本班学生音乐素养较高,基本功较为扎实,视唱练耳能力比较突出,易于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由于歌曲广为流传,有一少部分学生对于歌曲的主题旋律并不陌生,这就降低了高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