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舟唱晚 ———小学五年级欣赏课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库斯克邮车 学科 音乐 学段 高年级 年级 五年级 相关领域 核心内容:感受与欣赏领域中的音乐表现要素辅助内容:感受与欣赏领域中的音乐情绪与情感;表现领域中的演唱、演奏与识读乐谱;创造领域中的即兴创编相关内容:、感受与欣赏领域中的音乐风格与流派 教材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五线谱)五年级·上册-出卷网-:人民音乐-出卷网-出版日期:2014年7月 是否已实施 否 1、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 指导思想: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对于音乐的感悟,主要是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的”。本课根据学生认知能力,抓住乐曲的主要音乐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音乐实践活动,在动中乐,在乐中学。 (2) 理论依据: 本课以新课标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为理论依据,抓住乐曲的特点,自然生成生动、有趣的表现形式,引导学生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地把握,感受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增进音乐素养。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渔舟唱晚》是一首古筝独奏曲,它的标题选自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渔舟唱晚,响穹彭蠡之滨”,描写夜色中渔人载歌而归的情境。乐曲的意境优美,好像是一幅水墨画。表现了夕阳西下,落日的余辉映照在湖面上,远处青山朦朦、白帆点点,心怀丰收喜悦的渔夫们划着渔船, 载歌而归,由远及近的一幅画面。 全曲共分三个乐段。 第一乐段:(1—15小节)由四个乐句组成。 第一乐句是一个歌唱性的主题,其旋律优美流畅,节奏型也是不断变化,配合左手的颤音、上划音,意图描绘一幅夕阳西下,宁静安逸的湖滨美景。 短暂的平息之后进入了第二个乐句,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它们所使用的音乐材料是相同的,但是第二乐句把原本第一乐句开头的两个小节的内容紧缩在一个小节里了,而且结尾音也落在了徴音上。 第三乐句的开始一小节使用了主题第四小节的音乐材料,音域提高了一个八度;接下来是新音乐材料的一个向下纯四度的模进;乐句结尾的材料也与第一乐句主题的结尾材料一样,除了音域移高了八度之外,节奏也变得比较活泼,而且加入了古筝的“花指”技巧。 第四乐句是过度乐句,两个相同的音乐材料做了节奏上和弹奏手法上的变化,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乐段:(16—40小节)分为四个乐句。并由之前的四拍子变为了二拍子,标志着乐曲进入了新的阶段。 第一乐句开始的两个四分音符让乐曲的气氛到这里变得宽弛下来,紧接着的后两个小节旋律和节奏完全一样,旋律为八度和四度的跳跃,音乐形象像极了人与人之间的嬉闹对话亦或者是渔船的船桨交替划水的声音,这种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由抽象到具体的结构创作手法,体现了我国传统音乐的写意,写意中写实的特点。乐句的最后两小节是对之前的变尾重复,结束音落在徴音上,标志着下个乐句的开始。 第二乐句开始的一小节所用的音乐材料是对第一乐句乐句开始音乐材料的缩减,起到了强调的作用。接下来进入新的材料,出现了长音清角。清角的出现使得乐曲的调性发生了改变,出现了短暂的离调,转入下属调性,与之前形成了对比和变化,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第三乐句以一个短小的音型“ X * X X ”作为材料,根据一连串的“骨架音”,运用加花变奏的旋律发展手法进行下行模进,紧接着的第四乐句采用了五声音阶回旋环绕的方法对第三乐句的旋律进行变奏。这两个乐句的旋律线条规律且富有律动性,节奏速度也非常稳定,准确地描绘了渔夫们愉悦的心情,他们为自己捕鱼和驾驶渔船的技术而感到自豪,此时胸有成竹,心情大好,将船只不紧不慢地行驶在湖面上。最后的渐慢处理标志着乐曲第二部分的结束和第三部分高潮的到来。 第三乐段:乐曲第三部分是整个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