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从本单元文本特点、读写实践和目标定位来看,在课程内容上同时属于发展型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和“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两个学习任务群。关于爱国故事,两个学习任务群在第二学段都有相应的学习内容提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指出:“学习具体、清楚、生动地讲述有关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英雄、劳动模范、科学家的事迹,以及反映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指出:“ 阅读并讲述革命故事、爱国故事、历史人物故事,感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革命英雄、仁人志士的华敬之情。”关于书信撰写,“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在第二学段有这样的表述:“学习写留言条、请假条、短信息、简单书信等日常应用文,注意称谓和基本格式,文明礼貌地进行交流。”单元学习,重在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在相应的主题情境中开展语言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本单元文本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 教材分析: 1.单元分析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家国情———,编排有《古诗三首》(王昌龄《出塞》、王翰《凉州词》、李清照《夏日绝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两篇精读课文,《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两篇略读课文,还有一篇作为“阅读链接”的《难忘的一课》。 《古诗三首》中《出塞》《凉州词》是边塞诗,《夏日绝句》是怀古诗。《出塞》被视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边塞诗人王昌龄借此诗表达了对前朝名将李广的怀念,表达了实现国家统一的愿望。《凉州词》由另一位边塞诗人王翰创作,诗中描写了戍边将士出征前开怀畅饮、一醉方休的情景,表现了将士们精忠报国、英勇无畏的豪迈之情。《夏日绝句》是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在经历了国破家亡,南渡之后所写的一首怀古诗,诗人借古喻今,表达了个人与祖国民族共存亡的英雄气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一篇记叙文,采用倒叙手法,记叙了周恩来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中华不振”这两件事之后,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经历,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和家国情怀。《梅兰芳蓄须》是一篇记叙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享誉世界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的经历,选取多个事例,逐层推进,讲述梅兰芳先生蓄须明志的故事,赞扬他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一首现代诗。全诗以“追寻”为线索,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本单元的课文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在家国大义面前的不同风采:有戍边将士建立军功、保家卫国的情怀;有个人与国家民族共存亡的精神气概;有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有梅兰芳蓄须罢演的民族气节;还有在我国革命和建设时期发挥了巨大动力的延安精神。 语文要素一: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阅读训练要素“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要素,曾在三下第八单元有所涉及,当时只是“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为“复述故事”做准备。在本册第四单元,“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上述两个单元的课文,从头到尾都只讲一件事,学生在把握起文章的主要内容时相对容易。到了本单元,一篇课文中同时讲了几件事,学生要通过关注“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再把每件事连起来,把握文章的意思。可见,能力训练在逐步提升。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重点训练这种能力,到《梅兰芳蓄须》时练习运用。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指向概括能力的培养,是中年级的重要能力训练点。本单元的阅读要求是针对“多件事”的故事文本的。学习实践中,把握“多事件”文本的主要内容,除了厘清讲了那几件事,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