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889586

【初中班会】生命教育主题班会——异质和共情

日期:2025-04-20 科目:班会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15次 大小:1359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班会,初中,生命,教育,主题,异质
  • cover
【班会】生命教育主题班会———异质和共情 班会背景 在没有建立情感之前,人与人、人与其他生物之间,似乎并没有什么区别,也不一定相互需要。但是,在建立情感之后,我们就会相互需要,而且对于各自来说,对方是整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这就是“主体间性”理论所呈现的,生命主体之间就是一个对话沟通、作用融合及不断生成的动态过程。 班会目标 1. 通过对典型事件的判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理解情感在生命态度表达行为中的作用体现。 2. 通过课堂建构活动,经营更为高效的对话关系,让学生能认识到多元社会环境下多元选择的合理性,并理解对话行为在人与人之间达成共识过程中的作用。 3. 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和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激发学生的内在道德冲突,帮助学生完善经营生命的能力。 课前准备 1. 授课 PPT 班会过程 异质生命 老人与狗 师:同学们,近年来以狗为伴的现象在城乡生活中兴起,由此也折射出了很多社会问题,比如下面提到的这件事。(PPT 展示事件内容,要求同学们独立思考 3 分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想之后作出选择,并阐明理由) 成都一位年近八旬的老教授为刚死去的小狗办丧事,两天花了 10 万元,引起舆论一片哗然。 对于老教授的这种做法,你的态度是( ▲ ): A. 支持,因为( ▲ ) B. 反对,因为( ▲ ) 生1:感情的事情很难用寻常思维去理解,可能老人对自己的小狗很有感情,但是我仍然觉得老人这是在冲动做事。其实,他可以将这 10 万元钱拿去做更多有意义的社会慈善,毕竟还有很多困难家庭需要渡过难关,很多贫困孩子需要希望工程去帮助他们完成读书梦。 生2:我赞成,只要这钱是他自己的,有经济承受能力,老人就有权力去决定怎么去用这笔钱,他可以捐给希望工程,也可以给自己心爱的小狗办丧事。老人愿意这样做,肯定是和小狗的感情深厚,不是有人说“和人相处久了,我就更喜欢狗了”,只要老人觉得小狗重要,我认为就不存在值不值得做的问题。 生3:…… 师:对于老人花 10 万元为小狗办丧事,有人反对,有人赞成。下面我们再来了解一些该事件的相关信息。 据称,这位老人有高血压,经常生病住院,老伴 5年前去世了,孩子们都有工作,长年不在身边。 3 个多月前当他从大连来成都定居,在街道上散步时遇到了这只流浪狗。小狗一直跟着他,这让他觉得“爷俩”很有缘分,于是就将它带回了家。老人说:“在这 3 个月时间里,狗狗就一直守在我身边,好像亲人一样在关心我。” 结合前面大家的讨论和背景补充,你现在的选择是( ▲ ): 支持,因为( ▲ ) B. 反对,因为( ▲ ) 师:有两位同学改变了选择意见,我们来听一听他们是怎么说的? 生 1:我现在赞成老人的做法。了解情况后,我觉得老人是一个需要亲人陪伴的人,老伴不在了,子女长年不在身边,一个孤独的老人有话向谁去说?相濡以沫的小狗一直守在身边,现在死了,为它花 10 万元办丧事,这在情理之中。 生 2:我现在也赞成老人的做法。刚才听到同学说独一无二的“这只小狗”时,我就想改主意了,也许真正打动我们的还是老人的孤独吧!独居,儿女也无暇照顾他,最后只有这条狗日日夜夜地陪伴,给他带来了精神上的慰藉,老人这样做的确无可厚非。 师:在现今社会背景下,很多子女为了家庭与生活,经常不在老人的身边,甚至长年分隔两地,实在也 有迫不得已的缘由。儿女不在身边,老人将情感寄托在一只偶然捡到的小狗身上,他们之间顺理成章地建立了一种独特的情感牵绊、意义链接,两个异质生命之间建立了纽带,一份默契,一种责任。其实,我们讨论的也许并非是老人做法的对与错,而是应该用一种怎样的角度去理解他。 非血缘生命 老人与保姆 师:在一般人看来,毕竟人狗有别,老教授和小狗之间的异质生命关系势必会因巨额丧葬费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