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课前准备 · 1、准备好选择性必修下册课本、笔记本、笔 ·2、翻到课本P47, 给《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一文标好段 落序号。 ·3、翻到课本P54,读学习提示第一段3遍,了解学习提示 关于本篇课文的介绍与要求。 ·现代散文家余秋雨先生曾在他的散文集《千年一叹》中说过这样的一 句话:大自然的景物有百分之一能写进历史,千分之一能成为景观, 万分之一能激发诗情。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神奇瑰丽之处。 她繁富缤纷,延往续来,既孕育了万物生灵,又滋润了人类灵魂。古 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面对那即使是只有万分之一才能激发诗情的景 物,寄怀感慨,与自然同悲喜、共哀乐。 ·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作家冯至,聆听他与自然的心灵碰撞。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消逝的是什么 不消逝的是什么 ·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本文,了解冯至散文为代表的 现当代散文的基本风貌,多层次多角度探究作品的 意蕴,鉴赏冯至散文的写作特色。 ·任务一: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梳理文章写作脉络,体会文章在 结构上的特点。(30分钟) ·任务二:阅读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发挥联想,揣摩理解其中蕴含 的哲思之美,理解文章对人生、自然、历史的思考。(65分钟) ·任务三、鉴赏本文的写作特色。(15分钟) 任务一: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梳理文章写作 脉络,体会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30分钟 ·活动一:读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生平、写作特色和社会评价 ; 了解文章写作的独特的社会历史背景。5分钟 ·活动二:带着问题,速读文章1遍,用原文的词句回答:15分钟 1、这个山村为什么消逝了 2、消逝的是什么 没有消逝的是什么呢 3、作者通过什么发现了这个消逝了的村庄 4、作者通过什么来感受这个消逝了的山村的余韵。 5、作者认为自己和一世纪前的山村人有怎样的关联 ·活动三:梳理这篇散文的写作脉络。5分钟 ·活动四:总结这篇散文在结构上的特点。5分钟 活动一:读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生平、写作特色和社 会评价;了解文章写作的独特的社会历史背景。5分钟 ·冯至(1905-1993),现代著名诗人。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1921年考入北京 大学,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 《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1930年赴德国留学, 其间受到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影响。五年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返回战时偏安的昆 明任教于西南联大任外语系教授。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 的诗作,影响甚大。冯至的小说与散文也均十分出色,小说的代表作有二十年代 的《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四十年代的《伍子胥》等;散文则有1943年 编的《山水》集。鲁迅称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他的散文也写得清 新明澈,别具一格。汉园诗人李广田也曾说:冯至先生的散文,那么明净,那么 含蓄,在平凡事物中见出崇高,在朴素文字中见出华美,实在是散文中的精品。 ·1941年,为了躲避空袭,冯至携全家搬进昆明 附近的杨家山林场,寄居于茅屋之中。每星期 进城两次去教课,十五里的路程,走去走回。 此处远离尘嚣,风物原始,自然界的一切本 真 地显露出来,无时无刻不在跟人对话。茅屋时 期是冯至一生中最沉渊于自然和玄思的时期, 他一生中最珍爱的三部书:诗集《十四行集》、 散文集《山水》及小说《伍子胥》,都是在林 场茅屋中诞生的。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选自冯至的散文集《山水》。《山水》的出版有 一个过程,1942年秋,冯至将过去写的十篇散文集在一起,题名《山 水),1943年9月在重庆出版。后来冯至又加上之后写的三篇散文,再加 上一个《后记》。《山水》出版后,学界对它的评价很高,香港文学史 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