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音乐学科 《妈妈格桑拉》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将以人音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 2课《妈妈格桑拉》为例和大家共同探讨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和想法,也希望得到各位老师们的意见和建议。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教材分析 这个环节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四个方面进行展开。 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妈妈格桑拉》选自人民音乐-出卷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 2课,是一首根据藏族风格特点所创作的儿童歌曲,由两个乐段构成,2/4拍,歌曲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唱出了对妈妈的爱。歌曲前部分节奏宽松承载着质朴而抒情的旋律,叙述着浓浓的母子深情,歌曲的第二部分是从赞颂妈妈的爱转为歌唱性的呼唤音调,描绘了孩子对妈妈的依恋之情。 六年级的学生由于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也进一步增强,在教学中需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增加音乐表现与音乐创造活动以及动手搜集资料的份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 我的教学目标是: 审美感知:通过学习并演唱歌曲,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歌曲中蕴含的亲情与感恩之情,培养学生对亲情的敏感度和感恩意识的审美感知能力,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深刻理解和共鸣,从而增强对美好情感的体验与感悟。 艺术表现:通过听、唱、模仿等多种艺术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用亲切的情绪、饱满而深情的声音演唱歌曲,展现出对歌曲情感的准确理解和艺术表达,同时注重个人情感的投入与声音的控制,提升艺术表现力。 文化理解:在歌曲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歌曲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家庭价值观,认识到孝顺父母和感恩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对家庭、社会及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创意实践:鼓励学生在掌握歌曲演唱的基础上,尝试进行歌词的改编、旋律的即兴创作或设计相关的表演形式,如配乐朗诵、舞蹈编排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下面是重难点: 重点:学生能够用亲切的情绪,饱满而深情的声音演唱歌曲《妈妈格桑拉》。 难点:掌握切分节奏及歌曲的演唱情绪。 第二、教学方法 这个环节我主要从教法与学法,教具准备两个方面进行展开。 新课标提出,音乐课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审美为核心,加强音乐实践与创造。因此,本课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听唱法、拓展延伸等教学方法。在学法上我则主要采取:学习实践法、群体合作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钢琴、哈达、格桑花 第三、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七部分组成: 1、课前准备 2、新课导入 3、初步感知 4、新课教授 5、创编表演 6、作业布置 7、板书设计 首先是课前准备 1、 制作多媒体课件; 2、 准备西藏服饰,格桑花、哈达等能代表西藏特有典型的物件。 第二个环节是课前节奏律动,导入新课 请出本节课的神秘小伙伴———小卓玛与同学们打招呼 节奏律动:扎 西 |德 勒· (切分节奏练习) 本环节设计意图: 通过有趣的问好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藏语的魅力,并将新授歌曲中的主要节奏型(切分节奏)作有效渗透,为唱好歌曲作下铺垫。 第三环节是初步感知 初步欣赏歌曲:使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妈妈格桑拉》。先请同学们听一听这首歌,在听的时候思考两个问题:这首歌是什么情绪?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本环节设计意图: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多项问题,培养学生专注聆听音乐、认真思考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在音乐的感染中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让旋律走进心灵。 第四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