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943097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相见欢》课件(共19张PPT)

日期:2025-10-0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7次 大小:37661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统编,PPT,19张,课件,相见欢,诵读
  • cover
(课件网)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朱敦儒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感受作者的亡国之痛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习主题: 作者简介 朱敦儒 (1081-1159),宋代,字希真,洛阳人。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 有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洛中八俊”是北宋和南宋交接时期,在洛中地区活跃的八位文人,他们被记载于宋代楼钥《攻愧集》第七十一卷。历史上,只有其中的三人被确认,这“三俊”分别有“诗俊”陈与义、“词俊”朱敦儒和“文俊”富直柔。其代表作品有《登岳阳楼》和《墨梅》(陈与义)、《雨中花》(朱敦儒)等。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靖康、建炎间,屡召不起。1133年(绍兴三年)以荐补右迪功郎,1135年(绍兴五年)赐进士出身守秘书省正字(校正文字的官吏)。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晚落致仕,除鸿胪少卿,秦桧死,依旧致仕。1159年(绍兴二十九年)卒。有词三卷,名《樵歌》。 朱敦儒早年以清高自许,不愿做官。北宋末年大变乱发生,他经江西逃往两广,在岭南流落了一个时期。朱敦儒一生的七十多年中,做官的时间很短,长期隐居在江湖之中,被称为“天资旷逸,有神仙风致”的词人。所以,他的作品有很大一部分反映闲适的生活。 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创作背景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读准字音 líng yǐ zān yīng qìng dūn rú 倚靠在南京西门上的城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读懂诗意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流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自学指导一: 1.学生讨论并试着在练习本上写一写本首词的上阙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2.结合对《相见欢》写作背景的了解,归纳本词所流露出的情感。 展示: 1.请同学们说一说词中上阙所描绘的景象。 2.分享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背诵诗歌。 上阙赏析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上片写金陵登临之所见: 开头两句,写词人登城楼所见,触景生情,引起感慨。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油然而生。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1.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5分) 景象:黄昏时分,万里大地都笼罩在苍茫的暮色中,滚滚长江水向东逝去,一派衰败的景象(3分)。 作用: 一是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1分); 二是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1分 下阙赏析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下片回首中原,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词人的亡国之痛,及其渴望收复中原的心志。“簪缨散”说他们北宋灭亡之后纷纷南逃。“几时收”既是词人渴望早日恢复中原心事的表露,也是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的愤懑和斥责。   结尾一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寄托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对中原人民的深切怀念。人伤心地流泪,已经能说明他痛苦难于忍受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