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953009

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商山早行 课件(共26张ppt)

日期:2025-05-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9次 大小:264668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
  • cover
(课件网) 商山早行 温庭筠 部编版语文 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温庭筠 温庭筠,晚唐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 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 精通音律。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浓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为“花间词”首要词人,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知诗人 作者简介 温庭筠恃才不羁,多犯忌讳,屡举进士不第;又好讥刺权贵,取憎于时,唐宣宗朝试宏辞,温庭筠代人作赋,因扰乱科场,贬为隋县尉,后襄阳刺史署为巡官,授检校员外郎,不久离开襄阳,终生潦倒不得志。 这首诗准确写作年代已不可考,但联系温庭筠生平,此诗当是温庭筠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温庭筠虽是山西人,而久居杜陵,已视之为故乡。 写作背景 解诗题 商山:地点 早:时间 行:事件 题目交代了哪些内容? 诗题的意思: 旅人在商山,早起赶路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朗读诗歌 理解诗意 入诗境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淡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霜/。 入诗境 入诗境 颈联描写能看出早行的季节吗? 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为“照亮”的意思。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此是早行,天色还早,所以白色的枳花才能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之前的暗,突出行之早。 槲叶落山路, 枳花明驿墙。 为什么枳花能明驿墙? 檞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 入诗境 先写早行羁旅之苦之凄凉,后写梦中家乡早春之美好之温馨,以凄凉冷清反衬家乡的美好温馨,写透思乡。如先写,则情感上本末倒置,效果不好。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早春家乡之景特点 昨夜梦中故乡的景色是温馨甜蜜之景,渲染烘托了作者的悠悠乡思。现实的环境是凄清寂寞之景。 表现手法 运用反衬,以梦中的乐景反衬眼前的哀情;又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一实一虚,虚实相生。 为何后写昨夜之梦? 尾联的作用 结构上:与首联的“客行悲故乡”相照应。 内容上———点明中心,抒发了思乡之情。 赏早行之景 题目中的“早行”, 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赏早行之景 间接表现: 鸡声茅店月 (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人迹板桥霜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枳花明驿墙 (明反衬天暗,说明“早”) 直接表现: 晨起动征铎(清晨起床,车马铃声叮当,旅客套马、驾车活动已暗含其中。) 这首诗营造了两幅不同的画面,一幅是异乡的画面,一幅是故乡的画面,请找出相应的诗句。并找出两幅画面相应的意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再现画面,概括两幅画面的意境的特点。 异乡: 故乡: 凄清、冷寂 温馨、美好 这两幅不同的画面有何关联? 作者由异乡的景色联想到昨夜梦中故乡的景色,渲染烘托了作者的悠悠乡思。这两幅画面虽然意境不同,但是表现的诗人的感情是一致的。(情感) 旅途艰辛,羁旅愁思,孤独寂寞,思乡之情,仕途失意。 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运用对比反衬,以梦中的乐景反衬眼前的哀情;又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一实一虚,虚实相生。 本诗通过描写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