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10.1法律为我们护航》教案 【教学内容分析】 1.课标分析 (1)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理解法治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意义,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自觉树立法治意识,学会依法办事。 道德修养:明白道德与法治的关系,知道青少年也是法治中国的建设者。 法治观念:了解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护的原因。知道我国通过法律手段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 健全人格:在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有安全感,积极维护权利。 责任意识:培养法治意识,积极参与和推动法治中国建设。 (2)课程内容要求 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掌握获得法律帮助和维护合法权益的方式和途径,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体会依法治国对国家的重要作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有赖于每个公民的共同参与,公民应积极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 2.教材分析 本课在第九课帮助学生理解法律的特征和作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树立法治意识,学会依法办事。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十课的内容,由两框组成。第一框“法律为我们护航”,从法律保护我们和我们要珍惜权利两个视角展开,意在让学生感受法律的关爱,侧重阐释法律对青少年的态度;第二框“我们与法律同行”中,引导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学会依法办事,为推进依法治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意在引导学生学会依法办事和树立法治信仰,侧重阐释青少年对法律应有的态度,两框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阐述了青少年与法律之间的关系。 3.学情分析 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规范我们行为的同时保护我们的生活。初中生处于人格成长的关键时期,生理、心理发展都不成熟,世界观和人生观尚未形成,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强,对于事情的判断非黑即白,缺乏理性认识,容易受到情绪支配,在受到不法侵害时缺乏保护自己的经验,不懂得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同时,初中生自身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出现一些不良行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因此,通过具体情境让初中生了解自己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能够引导他们树立法治意识,学会依法办事,体会到国家对他们的关爱,增强他们在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安全感,认识到在受到保护的同时,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教学目标】 1.认识法律对青少年的关爱,增强珍惜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意识。 2.运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相关法律,给予未成年人特殊的关爱和保护。 3.认识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护的原因;了解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四道防线”;认识法律对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了解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四道防线”。 【教学难点】增强珍惜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学生根据“运用你的经验”内容,进行“我们的特权”—经验分享活动出示一系列图片。 结合你的经验谈谈我们还有哪些“特权”? 为什么我们能拥有这些“特权”呢? 总结:大家就发现,在很多方面,作为未成年人有一些“特殊权利”,为什么会有这些“特权”,如何正确行使这些“特权”,我们来探讨这些问题。 讲授新课 一、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护 1.未成年人有特权 未成年人: 在我国,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作为未成年人,经过刚才的分享,会发现在很多方面拥有特权。 2.未成年人需保护 活动:情景讨论,学生依据情景回答问题。 学生1:我都上初中了,爷爷每天还要接送我。 学生2:我们上学期间,都不能随意出校门。 学生3:未成年人每天0到8点禁止打网游要立法。 未成年人容易受到伤害的原因有哪些?怎样才能使未成年人免受伤害? 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我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