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蜀 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成语、俗语、歇后语、诗句 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计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作者介绍 诸葛亮(181—234),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作为一代历史伟人,他最大的功绩就是辅佐刘备开创蜀国基业,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及道德文章,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为后世楷模。 15 诫子书 夫 君子 之 行,静 以 修身,俭以养德。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 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文本翻译 助词,用于句首, 表示发端。 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用 品德高尚的人 行为操守 非 淡泊 无以 明志,非 宁静 无以 致远。 不能内心恬淡,就无法明确志向, 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明确志向 达到远大目标 这里指安静,即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夫 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 广 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无法学有所成。 增长才干 淫慢 则不能 励精,险躁 则不能 冶性。 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 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放纵懈怠 振奋精神 轻薄浮躁 修养性情 年与时 驰, 意 与日 去,遂 成 枯落, 多不 接世,悲守穷庐,将 复 何及!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失, 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疾行,指迅速逝去 意志 丧失、消失 于是 凋零,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对社会有贡献 又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不能内心恬淡,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无法学有所成。 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整体感知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培养自己品德,志存高远。 2.文章表达中心意思的中心句(中心论点)是哪一句?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这些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背景资料 诸葛亮老来得子,对小儿子诸葛瞻甚是喜爱。 在给兄长诸葛瑾的信中,得意之情也曾溢于言表:“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诸葛瞻是个天才少年,博闻强记,触类旁通。 但是诸葛亮却对这个聪明伶俐的小家伙一直很担心,随即和兄长说道:“嫌其早成,恐不为正器耳。” 年少成名,在诸葛亮看来并不是一件好事,聪明过早外露,容易心浮气躁,自我满足,反而成不了大器。 文章思路总结 1.论点: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论证 (1)阐述“静”的价值: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治学(须“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 才,非志无以成学。(正面) (3)修身(戒“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从反面论证“静”的重要性) 3.结论:劝诫儿子惜时勤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