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口语交际 讨论 课时目标 02 学习组织开展讨论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并加以运用。 03 积极发言,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语言表达、沟通能力。 01 了解讨论的意义和作用,掌握讨论的特点和规则。 导 入 萧伯纳曾经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 培根曾经说过:“讨论犹如砺石,思想好比锋刃,两相砥砺将使思想更加锋利。” 那么,什么是讨论呢?我们应该怎样讨论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 理解概念 【一】 1.什么是“讨论”? “讨论”指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经常会就某些问题与他人进行讨论,以表达意见、寻求共识或解决问题。 2.讨论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讨论的原则大致可以概括为十二个字:紧扣议题,言无不尽,包容合作。讨论要围绕着议题展开,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切不可东拉西扯,离题万里,不能把讨论变成漫无边际的聊天。每个参与讨论者都要积极发言,讨论才能成功,不要因为觉得自己“没想好”而缄口不言。讨论时,即使观点不同,也应理性客观地发表意见,坦诚谦虚地对待不同的看法,保证讨论在互相信任、互相帮助的氛围中进行。 3.讨论规则有哪些? (1)预先公布相关要求:在开始讨论之前,明确讨论的目的、问题、注意事项等,这些要求必须具体、明确、有可操作性。 (2)主持人要保持中立:基本职责是遵照规则来裁判并执行程序,尽可能不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对别人的发言表现出倾向性。 (3)参与者发言机会均等:尽量让所有参与者都有发言机会,特别是意见不同的参与者也有表达观点的权利。 (4)发言的观点要明确:发言者要明确表达对相关问题的意见,赞成还是反对他人的观点,也应表述清楚。 (5)发言时间与次数受限:每人每次发言的时间不能太长;每人对同一问题的发言次数也不宜太多,不能搞一言堂。 (6)不同问题依次讨论:发言者不得偏离当前讨论的问题。只有在一个问题讨论完毕后,才能讨论另外一个问题。 (7)就事论事,文明表达:讨论的目的是研究、解决问题,发言时不得进行人身攻击,不得质疑他人的动机、习惯或爱好。 (8)尊重发言的完整性:不能随便打断他人的发言。 口语实践 【二】 1.某中学准备在校园中安放一些名人塑像,以丰富校园文化环境。为此,校学生会向同学们征求意见。下面是几位同学讨论时的记录,你觉得他们各自的表现怎么样?如果你与你的同学讨论这一问题,你们会说些什么?不妨找几位同学试一下。 甲:我觉得应该放古代文化名人的塑像,比如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司马迁等,这样才有中国味儿。 乙:你要把咱们学校变成国学馆是吧?就知道古代,古代,古代就好吗?照这么说,你干脆穿长袍来上学得了。 丙:我也觉得不能只有古代文化名人的塑像。我们是现代中学生,要全面发展。我觉得托尔斯泰这样的外国作家,爱因斯坦这样的大科学家的塑像都可以考虑。 丁:各位,我们是不是应该把思路打开些?不要总盯着作家、思想家、科学家嘛,革命先烈、英雄模范的塑像也应该在校园里占有重要的位置。 (示例)甲同学的说法略显片面,可多些文化包容。 乙同学直接批评、指责甲同学,语气生硬,表达情绪化,可更理性委婉。 丙同学礼貌地将话题引回到讨论的主题上,观点明确,有理有据,且委婉地指出了甲同学观点的不足。 丁同学紧跟丙同学提出的观点,并强调要打开思路,态度积极。 【讨论示例】 同学A:我觉得只要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名人,如古今中外的爱国人士、伟大作家、著名科学家的塑像,都可以安放。 同学B:我赞同。且可以根据人物事迹设置几个类别,分类别、有条理地安放更方便同学们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