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山 坡 羊 张养浩 骊 怀 古 山 怀古指游览古迹而触发感慨。 我们也有机会浏览名胜古迹,心情是轻松愉快的。作者游骊山,心情是怎样的 今天,我们一起品味元朝张养浩的小令《山坡羊·骊山怀古》。 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项羽攻入咸阳后军队肆意掠夺,将曾经繁华昌盛的阿房宫焚毁。时隔多年,元代散曲家张养浩途经骊山,有感而发,借景抒情,于是创作了《山坡羊·骊山怀古》这首小令。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元代散曲作家。一生经历了世祖、成宗、武宗、英宗、泰定帝和文宗数朝。少有才学,被荐为东平学正。历仕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等。文宗天历二年,关中大旱,复起任陕西行台御史中丞,赈济灾民,夜以继日,忧劳而死。 张养浩自幼嗜学,于诗、赋、词曲、文章无所不能。后辞官归隐,朝廷七聘不出。 其散曲多写田园隐逸生活,对社会现实也有所触及。部分作品表现出封建文人既希翼有所为又担心受打击迫害的复杂矛盾心情。 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作者登上骊山,四顾茫然。当年奢华的秦朝宫殿,早已灰飞烟灭,只剩下萋萋荒草、曲曲流水,还有那烟雾缭绕的树林。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悄然生悲。周室衰微,诸侯争霸,列国纷纭,无论是输还是赢,最后都回归大地,变成了泥土。这首散曲立意高远,境界阔大,发思古之幽情,叹世事之炎凉,发人深省。虽然格调略显低沉,却不失警世劝俗之致。 阿房宫从骊山建起,向西直达咸阳,规模极其宏大,设施极其奢华。 山坡羊·骊山怀古 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 当时奢侈今何处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 赢,都变做了土; 输,都变做了土。 站在骊山上我四处张望,(雄伟瑰丽的)阿房宫已被付之一炬,当年奢侈的场面现在到哪里去了呢 只看见衰草萧疏,水波回环曲折。 到如今,秦王朝因奢侈、残暴而亡国的遗恨已消失在烟雾弥漫的树林中了。 (想想)周、齐、秦、汉、楚等国,那些战胜了的国家,都化作为了土;(那些)战败了的国家,(也)都化作为了土。 一炬:一把火。相传公元前206年,项羽攻入咸阳,放火焚毁阿房宫。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曲子开头回顾骊山的历史,曾是秦朝宫殿的所在,被大火焚烧之后,当时的歌台舞榭、金块珠砾都已不复存在。 萦纡: 回环曲折 只有野草稀疏地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回的流淌。草的萧索,水的萦纡更加重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 到如今,秦王朝因奢侈、残暴而亡国的遗恨早已消失在烟树之间了。 最后一句阐明无论输赢,奢侈的宫殿最终都会归于灭亡,“都变做了土”,我们可以看作这是对封建王朝的一种诅咒,更是对封建王朝社会历史规律的概括。 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而这种亡国的遗恨不只秦朝才有,周朝、战国列强直到汉楚之争,哪个不抱有败亡的遗恨呢 实际上作者在这里寄托了一种讽刺,是说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 本首散曲作者怀古伤今,借写封建王朝的更迭、兴衰,寄寓自己对历史古今变化的感慨———世事无常,封建王朝无论怎样的盛极一时,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显示了一位封建文人对历史兴亡的大彻大悟。似乎颇为消极,甚至带有虚无色彩,然而这种大彻大悟,是针对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和夺得政权之后的奢侈行为而发的,所以又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和一定的醒世意义。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传递出什么信息 表明本曲确是作者亲临秦中有感而作,又显示出他的视野,囊括了整个秦中八百里秦川。 曲中仅举出作者亲历的骊山和早已化为焦土的阿房宫,以典型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