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001864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日期:2025-05-1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2次 大小:1147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 cover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最后一篇课文《唐诗三首》的第二首。本诗从题材上属于叙事诗,记叙了诗人位于浣花溪的茅屋为秋风所破,诗人长夜难眠的事情。诗歌由诗人个人困窘的生活写起,映射了“安史之乱”中绝大部分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诗人由自己的生活之苦推想天下之苦,体现了诗人推己及人的伟大人格,表现其忧国忧民的情感。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七八年级已经阅读过杜甫的《望岳》《春望》《江南逢李龟年》三首诗歌,这三首诗歌恰好是杜甫在不同人生阶段的诗歌创作,学生对杜甫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杜甫崇高品质的了解还不够深入。本诗创作于诗人漂泊西南时期,也是杜甫思想最为成熟的时期,深入品读诗歌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杜甫的精神。本诗属于叙事诗,篇幅相对较长,学生在诗意理解上会存在一定的障碍,在教学中应安排诗意理解环节,但切忌翻译诗歌。学生在七年级下学期已经学完了中国古代史,在教学中可进行跨学科指导,引导学生调用已有历史知识,帮助诗歌的阅读理解。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描绘诗歌画面; 2.品析语言,感受诗人形象; 3.研读思考,体会诗人情怀; 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描绘诗歌画面; 2.品析语言,感受诗人形象; 教学难点: 研读思考,体会诗人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何为圣人?在中国古代的儒家哲学中,圣人指道德修养最为高尚的人,正如孟子所说:“圣人,人伦之至也。”千百年来,孔子被尊为圣人,主要就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的。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圣人”还往往用来指那些在某项学问或技艺方面的集大成者。中国诗坛群星璀璨,为什么“诗圣”的称号却落在了杜甫头上,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走进杜甫的“圣人”世界。 二、诵读诗歌,读出画面。 (一)自由诵读诗歌,感受“歌行体”诗歌节奏、韵律自由之美; (二)自由诵读诗歌,借助诗歌注释,理解诗歌大意,并说一说诗歌哪几个段落在叙事。 (三)再读诗歌前三段,说说这三段各自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请你用简练的语言为这三个画面各命一个名字。 示例:描写对象+如何 明确:秋风破屋图 群童抱茅图 秋雨屋漏图 三、品读诗歌,读出形象 (一)再读诗歌第一段,说一说诗人笔下的秋风有什么特点,结合具体词语谈一谈。 明确:从“怒号”“卷”“飞”“洒”“挂罥”“飘转”等动词读出了秋风的大和猛。 (二)面对这样猛烈的大风,诗人得以栖身的茅屋被吹破了,试着想象一下时诗人应该是什么形象。 PPT补充: “安史之乱”爆发后诗人携家小入蜀,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过上了短暂而安定的生活。 明确:焦灼痛苦 (三)自由品读诗歌第二、三自然段,说一说在二三段中又分别读到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用以下句式说话。 “从诗歌第 段中的 句子/词语中,我读到了一个 诗人形象”。 明确:“归来倚杖自叹息”→无可奈何 “冷似铁”“踏里裂”→生活困窘 “少睡眠”“何由彻”→痛苦难眠 …… 四、悟读诗歌,读出情怀 (一)如果此刻你是诗人,面对破茅草房,你最大的心愿是什么?为什么 (二)诗人的心愿是什么?从作者的心愿中你又读出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 明确:“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推己及人、胸怀博大、理想崇高。 PPT补充:“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别林斯基(俄) 五、课堂小结 中国诗坛群星璀璨,“诗圣”桂冠却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