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006845

甘肃省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日期:2025-09-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51次 大小:3711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甘肃,期中,答案,试卷,语文,考试
  • cover
甘肃省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意”和“象”,最早见于《周易·系辞》“圣人立象以尽意”,此处的“立象”指设立八种卦象: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具有“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的超象表达意义。将“意”和“象”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的是晋代的挚虞,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和“象”合为一词而又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 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象的营构是艺术家们必须要经过的一个步骤,是“眼中竹”至“胸中竹”的中间环节,即“意象”成为现实生活向艺术作品转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在艺术欣赏中,“意象”也起着一个读者从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的桥梁作用,读者要运用自己的还原能力、再创造能力去复现、补充甚至丰富作品中的“意象”。 “意象”作为一个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重要概念、范畴,它经历了由哲学概念向文艺理论和美学范畴演变的过程。以“意象”品评文学作品,更能准确地表述作家构思谋篇过程中的审美心理活动及其呈现在作品中的形态与情态,也更能准确地表述读者阅读鉴赏时所获得的审美快感。 总之,“意象”是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一种在一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意象”如同是组件、基础、构架,不同的“意象”有机结合而组成文学作品,作品的意义和整体审美效应也由具体可感的“意象”生发而来。我国浩瀚的古典文学作品沉浸在“意象”的海洋之中,“意象”也成为评论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 (摘编自雷江红《浅析中国传统意象的起源与发展》) 材料二: 在艺术作品中,主体通过意象建构的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就是意境。意象及其背景的整合可以营造出独特的意境,如齐白石运用墨的黑和纸张的白两种视觉元素绘制出鱼虾在水中自由游走的境界。意境是审美主体在心中所生成的,尤其体现在艺术创造和欣赏中。 意境是奠定在意象浑融的基础上的,是意象的境界。如果说意象尚可分为意与象进行研究的话,意境却断然不可简单分为意与境。将意境简单地分成意与境,或将意境简单理解成意与境的关系,显然都是不恰当的。 意境不是意象及其背景本身,而是由意象及其背景所呈现的效果。意境是意象的结晶,是意象之境,而非抽象的意之境。 主体在感悟意象时,由象生境,意在境中。王维《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全诗通过蓝田辋川的辛夷坞景色,表达作者孤寂的情怀,以幽静的景致与落寞的心境相映照,通过读者的欣赏成就意境。 意境基于意象而不滞于意象,由独立意象及其背景或由主导意象和诸多意象元素构成的意象群,呈现出一个作为整体的意境。这就是意境的整体性特征。无论是单个意象,还是意象群,都可以与背景构成整体,在效果上呈现出意境。 (摘编自朱志荣《论意象和意境的关系》) 材料三: “意境”给人以强烈的艺术美感,首先在于它含有生动的形象。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唤起人某种情感的特征。意境中的景物都要经过情感的过滤,是情中景。艺术家抓住了自然形象中那种富有诗意的特征来创造意境,所以意境能给人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