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一、选择题 1.17世纪上半叶,欧洲国家纷纷到亚洲进行殖民活动,引发了亚洲海上贸易格局的变化。对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荷兰通过设立据点控制东亚海上商路 B.英国打败法国垄断了对印度的贸易 C.欧洲殖民扩张迫使中国放弃海禁政策 D.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西太平洋沿岸 2.《全球通史》指出,“控制奴隶贸易,16世纪时是葡萄牙,17世纪的大部分时间中是荷兰,18世纪则是英国”。这反映了欧洲殖民活动( ) A.与工业革命发展同步 B.以综合国力作为基础 C.拥有稳定的殖民秩序 D.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3.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都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创举。两者的根本相同点在于( ) A.都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B.都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工业领域 C.都注重从实际出发变革生产关系 D.都对本国乃至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4.北京大学邓小南教授提出“草原文化带”这一理念,意即陆上丝绸之路已由最初的商贸动机,生成为一种高于经济利益之上的文明形态。例如宗教、建筑、音乐、雕像、服饰和语言,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彼此依存,直至水乳交融。这说明陆上丝绸之路( ) A.形成了高级文明形态 B.侧重于塑造文化特色 C.促进了文明融合发展 D.缔造出灿烂草原文化 5.《全球通史》中写道:“17世纪和18世纪初叶……西方人得知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然而,“18世纪末叶……欧洲人开始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导致这种变化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自然资源丰富 B.工业革命的需求 C.中西交流的加强 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6.“农民们宁愿在自己私人的土地上辛勤劳作,因为在那里,他们可以按照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耕种,然后在公开市场上以他们所能得到的最高价格,而不是政府为集体农庄生产的农产品制定的低价格出售他们的任何商品。因此,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到5%,却生产了25%到30%的苏联农产品。”以上现象客观上反映了( ) A.单一公有制的产生 B.新经济政策的成效 C.苏联模式的弊端 D.余粮收集制的扩大 7.1971年,美国宣布停止履行对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以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同时美联储拒绝向国外中央银行出售黄金。这主要是由于美国( ) A.企图垄断资本主义世界经济 B.已无力维持布雷顿森林体系 C.受到了西欧和日本经济冲击 D.意欲维持世界金融秩序稳定 8.下表描述了19世纪国际贸易增长情况表。这说明 ( ) 时期 国际贸易增长 1840—1870年 3.4倍 1870—1900年 1.7倍 A.世界生产与世界市场的矛盾尖锐 B.国际垄断导致国际贸易规模萎缩 C.世界生产下降导致国际贸易衰退 D.帝国主义对国际市场的争夺加剧 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有化”“经济发展计划”等名词不断出现,与此同时,政府通过财政支出等手段直接采购私人企业产品,政府的职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表明当时( )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盛行 B.政府采取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C.采取混合经济的模式走出“滞胀” D.逐步走上计划经济的发展模式 10.机器大工业造成的跳跃式扩展生产的能力,使原料和销售市场成为发展生产的唯一限制。正如德国首相标洛宣称:“问题不是我们是否要殖民,而是我们必须殖民,不管我们是否想殖民。”由此可知( ) A.欧美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 B.欧美殖民扩张的必要性 C.德国首相为扩张寻找借口 D.工业革命驱动拓展市场 11.英国东印度公司输华毛织品价值表(1775-1824年年平均数) 上表反映了英国当时( ) A.毛织工业居世界首位 B.积极与中国开展贸易 C.对外贸易大幅度顺差 D.垄断中国毛织品市场 12.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爆发后,时任欧盟外长的特里谢说:“也许,我们现在最需要做的就是重新回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当中。”特里谢之意是( ) A.要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