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026023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采桑子 课件

日期:2025-05-1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3次 大小:264667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
  • cover
(课件网) 统编版 语文 九年级 上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欧阳修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1.把握词的大意,感受词人所绘之景。 2.理解词的情感,体悟蕴含在词中的哲理。 3.品味词的艺术手法。 学习目标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采桑子》(组诗)、《醉翁亭记》等。 作者介绍 公元1049年(宋仁宗皇祐元年),欧阳修移知颍州,“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是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迩来俯仰二十年间……思颍之念未尝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时时见于文字也”(《思颍诗后序》)。并与梅尧臣相约,买田于颍,以便日后退居。 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公元1067年(宋英宗治平四年),欧阳修出知亳州,特意绕道颍州,“盖将谋归休之计也。乃发旧稿,得自南京以后诗十余篇,皆思颖之作,以见予拳拳于颖者非一日也” (《思颍诗后序》)。数年后,终于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得以如愿归居颍州。几次游览后,创作了《采桑子》十首。 词,是一种配合音乐用来歌唱的诗体,产生于隋唐,宋朝进入了兴盛的时期,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样式。因为一首词中句式长短不一,又叫长短句。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文体知识 文体知识 宋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两大派别,豪放派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代表词人有柳永、李清照等。 采桑子 [宋]欧阳修 轻舟∕短棹(zhào)∕西湖∕好,绿水∕逶迤(wēi yí)。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yī),惊起∕沙禽∕掠(lüè)岸∕飞。 整体感知 轻舟短棹(zhào)西湖好,绿水逶迤(wēi yí)。芳草长堤, 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yī), 惊起沙禽掠(lüè)岸飞。 整体感知 轻便的小船 划船用的小桨 清澈的水 形容道路或河道弯曲而长 隐约 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 水的波纹 沙洲或沙滩上的水鸟 内容精讲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的乐声歌声,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飞翔。 深入探究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 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找出并概括词人描绘的有关西湖的几幅图画。 ①春水碧绿,流转绵延图 ②长堤芳草,笙歌隐现图 ③水面无风,光滑如镜图 ④船动不觉,沙鸟惊飞图 深入探究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本文的诗眼是什么? 深入探究 动态。这两句写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 “绿水逶迤。芳草长堤”是动态还是静态? 深入探究 听觉。词句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 “隐隐笙歌处处随”运用什么感官描写? 深入探究 比喻,把无风的水面比作光滑的琉璃,形象生动写出湖面之平静。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深入探究 以动衬静,涟漪微动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愈显西湖的幽静。 “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好处? 词人运用多种方法,描绘出颍州西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