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026025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相见欢 课件

日期:2025-05-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0次 大小:261539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
  • cover
(课件网) 统编版 语文 九年级 上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朱敦儒 1.把握词的大意,感受词人所绘之景。 2.理解词的情感,体悟蕴含在词中的哲理。 3.品味词的艺术手法。 学习目标 朱敦儒(1081—1159),宋代词人。字希真,号岩壑,洛阳(今属河南)人。其词语言清畅俚俗,多写隐居生活的闲适放浪;南渡后,也有感怀、愤激之作。有《岩壑老人诗文集》,已佚。今存词集《樵歌》。 作者介绍 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写作背景 词,是一种配合音乐用来歌唱的诗体,产生于隋唐,宋朝进入了兴盛的时期,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样式。因为一首词中句式长短不一,又叫长短句。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文体知识 文体知识 宋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两大派别,豪放派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代表词人有柳永、李清照等。 相见欢 [宋]朱敦儒 金陵(línɡ)城/上西楼,倚/(yǐ)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zān yīnɡ)/散,几时/收? 试倩(qiàn)/悲风吹泪/过扬州。 整体感知 金陵城上西楼, 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整体感知 古城名,即今江苏南京 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代指达官显贵。簪和缨都是古代贵族的帽饰。缨,帽带 收复国土 请人代自己做 即今江苏扬州,当时为南宋抗击金兵的前线 内容精讲 倚靠在南京西门上的城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流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深入探究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上阕写了什么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深入探究 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上阕写了什么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深入探究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 词的下片具体写了什么,请做简要赏析。 深入探究 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几时收?”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词的下片具体写了什么,请做简要赏析。 深入探究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求“悲风”把泪吹到扬州去。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了。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下。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国之泪。作者要倩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赏析诗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深入探究 一个“乱”字,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一个“散”字,揭露出统治阶级无心抗战的心理;“几时收”的发问,既是痛切的质疑,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