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统编版 语文 九年级 上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1.把握词的大意,感受词人所绘之景。 2.理解词的情感,体悟蕴含在词中的哲理。 3.品味词的艺术手法。 学习目标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作者介绍 这首词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写的。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寂寞难耐,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写作背景 词,是一种配合音乐用来歌唱的诗体,产生于隋唐,宋朝进入了兴盛的时期,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样式。因为一首词中句式长短不一,又叫长短句。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文体知识 文体知识 宋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两大派别,豪放派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代表词人有柳永、李清照等。 婉约词派,中国古代词学流派之一,形成于晚唐。 这一类词修辞婉转、表现细腻。在取材上,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情;在表现手法上,多用含蓄委婉的方法表现情绪。代表词人有柳永、李清照等。 文体知识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整体感知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整体感知 时常记起 溪边的凉亭 太阳将要下山,时间已经不早了 大醉 回来的路 兴致得到满足 乘船而归 不小心 荷花 奋力把船划出去 整体感知 时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一玩就到了日暮时分,沉醉其中而忘记回去的路。尽了兴致,天色已晚,只好乘船返回,却迷了路,进入藕花丛的深处。划呀,划呀,惊飞了一滩水鸟。 深入探究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明确表示回忆 曲折地传达出作者流连忘返、内心欢愉的情致 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船行之快,停栖在小洲上的鸥鹭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 深入探究 诗人“不知归路”,一是因为酒醉,二是因为她尽兴而心醉。 作者为什么会“不知归路”呢 深入探究 “惊”字既暗写了船行的快,又生动地写出停栖在小洲上的水鸟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 炼字“惊起一滩鸥鹭”一句中“惊”字的妙处。 深入探究 暮色中船却误入荷塘深处,作者不由得惊呼:怎么把船划出去?叫声惊醒了鸥鹭,飞向天空,霎时,人声、水声、鸟声交织在宁静的湖面上。 展开联想与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画面。 深入探究 作者在描绘画面时选取了一些富有色彩特征的事物,如“日暮” “藕花”“鸥鹭”“湖水”,所以才有这种效果。 全词没有一个描绘色彩的字,但整个画面色彩艳丽,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 这首词写词人追忆少女时代的一次郊游活动,反映了词人早年无忧无虑的生活,表达了词人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主题归纳 运用反复的修辞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表达技巧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拓展迁移 拓展迁移 1.从表现手法上都侧重勾勒线条,写意传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