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029344

【核心素养】人音版四年级下册第6课《摇篮曲》(舒伯特曲)教案

日期:2025-04-20 科目:音乐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28次 大小:28338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舒伯特,摇篮曲,6课,核心,下册,四年级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摇篮曲》 一、课时:1课时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吴地利作曲、"歌曲之王"舒伯特的著名代表作《摇篮曲》。这首歌曲以其简洁优美的结构和温馨抒情的特点著称。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组成,每个乐句恰好是4小节,整体结构清晰明了。歌曲旋律优美动人,充满了母爱的温暖和对孩子的呵护之情,非常适合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和欣赏。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音乐欣赏能力,能够感受简单音乐作品的情感和旋律特点。他们对音乐有着天然的兴趣和热情,乐于参与音乐活动。然而,对于较为复杂的音乐结构和深层次的情感表达,他们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解释。大多数学生已经熟悉了基本的音乐术语,但在运用这些术语描述音乐时可能还不够准确。他们的歌唱能力也有所提高,但在气息控制和情感表达方面还有待提升。 四、教学目标 1.审美感知: 学生能够感受《摇篮曲》温馨、抒情的音乐氛围,体会音乐中蕴含的母爱之情。 2.艺术表现: 学生能够准确演唱歌曲,并在演唱中体现出适当的情感表达和音乐表现力。 3.创意实践: 学生能够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如轻声、哼唱、分组)演唱歌曲,展现个人对音乐的理解和创意。 4.文化理解: 学生能够了解摇篮曲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意义,认识到音乐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感受歌曲的温馨氛围,准确演唱歌曲,并能够在演唱中体现出适当的情感表达。 2.教学难点: 理解歌曲的结构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在演唱中控制气息,实现情感的细腻表达。 六、教学方法: 欣赏法:通过多次聆听,感受音乐的情感和特点。 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唱方法。 讨论法:引导学生交流感受,深化对音乐的理解。 练习法:通过反复练习,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和表现力。 七、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音乐和展示歌词) 钢琴(用于伴奏和示范) 乐谱(供学生阅读和学习) 小摇铃或其他能代表摇篮曲意境的道具 八、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非常特别的歌曲。你们小时候,妈妈或奶奶有没有在你们睡觉前唱歌哄你们入睡呢?"教师微笑着问道,环顾教室待学生的回应。 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说"有",有的摇头表示没有。 教师继续说:"那些哄睡的歌曲,我们通常称之为'摇篮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非常著名的摇篮曲,它是由'歌曲之王'舒伯特创作的。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首歌曲的魅力吧!" 环节二:讲授新课(30分钟) (一)感知(10分钟) 教师轻声说:"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聆听这首《摇篮曲》。想象一下,你正躺在温暖的摇篮里,妈妈在轻轻地摇晃摇篮,唱着这首歌。" 教师播放歌曲,让学生完整聆听一遍。 音乐结束后,教师柔声问道:"听完这首歌,你们有什么感受呢?可以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描述吗?" 学生们纷纷发言: "很温暖" "像被妈妈抱着一样" "很安静,很舒服" 教师肯定地点头说:"没错,这首歌曲确实给人一种温暖、安静、舒适的感觉。这就是摇篮曲的特点———温柔、抒情,能让人感到安心和放松。" (二)探究(10分钟)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A(aa')B(ba')",解释道:"这是《摇篮曲》的结构。它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我们称之为'乐段'。每个乐段又分为两个'乐句'。" 教师指着黑板继续说:"A部分的两个乐句很相似,我们用a和a'表示。B部分的第一个乐句是新的内容,用b表示,第二个乐句又回到了a'。这种结构让歌曲听起来既有变化,又给人熟悉的感觉。" 教师提问:"你们能发现每个乐句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们思考后回答: "好像每个乐句都差不多长" "感觉很整齐" 教师赞许地说:"观察得很好!每个乐句正好是4小节,这让整首歌曲的结构非常均衡,听起来格外和谐。" (三)示范(10分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