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民大生产》教案 年级:初一 教材分析: 歌曲《军民大生产》商调式,中速热烈的。是作曲家张寒辉根据陇东民歌《推炒面》改编创作,歌曲采用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表现了陕北人民热火朝天的劳动生产场景,呕歌了边区军民的乐欢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学情分析: 同学们经过六年的音乐学习在演唱、乐理知识方面已经有了相应的积累,歌曲《军民大生产》朗朗上口,欢快活发。容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劳动类歌曲由于时代的发展很多原有的劳动被机械所取代因此歌曲的形式、内容距离学生生活经验较远,学生掌握和体会起来可能有一定困难。 教学目标: 一、掌握《军民大生产》 “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富有力度、弹性的演唱歌曲。 二、在学唱歌曲的基础上为生产生活中的场景创编新的歌词。 三、通过学唱、欣赏、对比引导学生体会劳动号子节奏与劳动节律高度一致,旋律歌唱性和劳动强度互逆。 教学重点:掌握劳动号子特点。 教学难点:歌曲切分、前八后十六、连续十六分音符等节奏,体会演唱中“领”与“和”的不同情绪和起到的作用。 教学教具:多媒体、钢琴、挂图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之前学习的《抬木号子》,回味劳动号子的特点及风格。 二、欣赏歌曲《军民大生产》 (一)陇东民歌《推炒面》 1、教师范唱陇东民歌《推炒面》 请同学们思考: (1)歌曲反映了一个怎样的场景? (2)歌曲表现的场景中使用了什么劳动工具 2、总结: 歌曲表现的是生活中劳动磨面的场景歌曲中在每句末多用拟声词。 (二)欣赏歌曲《军民大生产》并思考以下问题: 1、歌出的旋律你熟悉吗 2、歌曲表现了怎样的场景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业教师总结: 自皖南事变后因国民党加紧了对陕甘宁边区根据地的封锁,广大军民缺衣食,为了战胜困难,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陕甘宁边区军民踊跃投入开荒生产,张寒辉用陇东民歌的曲调填词改编成了《边区十唱》,1964年入选《东方红》,并更名为《军民大生产》。 三、学唱歌曲《军民大生产》 (一)发声练习 5 5 5 3 4 4 4 2 |3 3 3 2 1 |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要求:吸气气息下沉,小腹及腰鼓出: 呼出小腹内收,气息有支持力, 发声时声音有弹性。 (二) 教师弹钢琴伴类带唱名唱旋律学生用“la" 模唱旋律 (三)引导学生感如旋律中节素难点并重点练习 (四)教师钢琴伴奏、用La模唱、学生加入歌同演唱 (五)通过演唱引导学生找出“和”的衬词部分大多使用“同音反复”。 (六)采用不同演唱形式表现歌曲五段歌词 1、教师领 2、男齐领 3、女齐领 4、男独领 5、女独领 (七)用《军民大生产》旋律创编歌词 场景提示: 1、运动会 2、刻苦学习 3、志愿劳动 4、开采精美的灵璧石 四、学习、了解《军民大生产》调式调性完成表格 (一)请同学们找一找歌曲的主音 (二)由主音开始排列出上行音阶 曲 名 结 束 音 音 阶 调 式 《军民大生产》 2 2 3 5 6 1 2 商调式 五、 拓展探究探索劳动项目和音乐间的关系 (一)教师向同学们介绍“打连枷”这种传统农事劳动。 (二)播放两首劳动号子音乐祝频请同学们思考哪首适合打连咖 这种劳动 (三)引导学生思考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劳动号子这种艺术形式会 消失吗 教师播放用交响乐队伴奏演唱的新民歌《打连枷》 六、教学总结 劳动号子又称”号子”,产生并运用于劳动,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的民间歌曲。劳动号子的历史最为古老,它的维形是原始时代某些费力的劳动中,人们为了统一节奏、调节情绪而发出的呼喊。是紧密配合并完全依附于每一种劳动方式及其具体劳动过程中的。新时代依托于新的形式,民歌劳动号子会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