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韩愈 标题解读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贬官 蓝关:蓝田关,在今陕西蓝田东南。 教导,指示 侄孙湘:孙湘,即韩湘,字北渚,穆宗长庆三年(823)登进士第,官大理丞,是韩愈之侄韩老成的儿子。 了解作者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首。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韩诗在艺术上有“以文为诗”的特点。 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奇特雄伟、光怪陆离。 写作背景 唐代时,佛教的传播盛极一时,法门寺是史书所载中国境内珍藏佛骨的四大名刹之一,自然成为唐代皇室所敬重的佛法圣地。从贞观年间开始,一共举行了7次迎送佛骨的活动。 第六次迎佛骨的时候,唐宪宗派出一批太监与和尚,从法门寺把所传的释迦牟尼的一节指骨迎到长安皇宫里供奉,顶礼膜拜三天之后,又把这节指骨送到长安的各大寺院里依次供奉。一时间,京城内外的王公大臣们掀起了奢侈铺张的狂热活动,修路盖庙,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劳民伤财。街头巷尾的老百姓议论纷纷。 当时担任刑部侍郎的韩愈觉得皇帝这样崇尚迷信活动,对于国计民生没有丝毫好处且劳民伤财。 于是,他写了一道奏章(即《论佛骨表》)劝谏唐宪宗。并历举前代信佛的帝王“乱亡相继,运祚不长”的事例以为明证。 唐宪宗龙颜大怒,韩愈几乎被定为死罪,幸有几位正直的大臣竭力救援,才使唐宪宗勉强同意把韩愈贬为潮州刺史,责求即日上道。 韩愈大半生仕宦蹉跎,五十岁才因参与平淮而擢升刑部侍郎。两年后又遭此难,情绪十分低落,满心的委曲、愤慨、悲伤。 潮州在广东东部,距离当时的京师长安有八千里之遥。韩愈只身一人,仓促上路,走到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妻儿还没有跟上来,不知在何处颠簸受苦,只有他的侄孙韩湘赶了过来。韩愈当时悲歌当哭,慷慨地写下了这首政治抒情诗,送给侄孙韩湘。 题材体裁 【体裁】七言律诗。 【题材】贬谪诗,即古代文人被贬后所写的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诗。(政治抒情诗) 贬谪究竟意味着什么? “异服殊音不可亲” ——— 柳宗元 贬谪诗人,来到穷荒僻远的贬所,除了自然环境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贫乏而导致生活的格外艰难之外,更难承受的是心灵的孤独。生长在北方的诗人,初到南方,因语言不通,常会导致与当地人的疏离和隔阂,这种疏离和隔阂又会日益加深他们的孤独感。柳宗元所谓“异服殊音不可亲”,就典型地表现了这种心态。 作为贬谪者,他们又常常遭受社会的歧视、朋友的误解、旁人的冷落和上司的压迫,孤独之外又有深重的屈辱感。他们原本有着强烈的进取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迫切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而随着贬居时间的延长,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有限的生命时光在穷乡僻壤中白白流逝,被社会抛弃以及生命被拘囚以至于渐趋荒废的怨愤便会不断强化。 初读诗歌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zhàng zhāo 初读诗歌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一封:指一封奏章,指《论佛骨表》。 朝奏:早晨上奏 九重天:这里指皇帝。 路八千:泛指路途遥远。 早晨我把一篇谏书上奏给朝廷,晚上被贬潮州离京八千里路程。 初读诗歌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圣明:指皇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