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新课导入 《次北固山下》 王湾(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唐)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己亥杂诗》 龚自珍(清)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羁旅诗 新课导入 羁旅诗 羁旅诗,即诗人因各种原因远离家园,用诗歌的形式反映客居异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故乡的思归,自我人生的感慨等。 常见的意象:月亮、孤雁、寒蝉、沙鸥、羌笛、驿道等。 常见的情感:①表达羁旅之苦,在外漂泊的艰辛; ②表达内心的孤独寂寞; ③抒发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伤愤慨; ④表达厌战,渴望安定和平的生活。 常用的手法: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烘托、乐景衬哀情、侧面落笔(不说自己,却说家人想自己)等。 此高斋寥阒,岁晏山深,景翳翳以斜度,风悄悄而乱吟。坐穷檐而后无朋,进一觞以孤斟。步前除以彳亍,荷藜杖于墙阴。蔚有寒梅,谁其封植?未绿叶而先葩,发青枝于宿枿,擢秀敷荣,冰玉一色。胡杂遝乎众草,又芜没于丛棘,匪王孙之见知,羌洁白其何极 温庭 筠 商 山 早 行 认识诗人 温庭筠(约801-866),本名歧,字飞卿,山西祁县人。作为晚唐著名诗人,温庭筠诗词俱佳,以词著称。与李商隐并称“温李”;词多写女子闺情,风格浓艳精巧,清新明快,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 温庭筠貌丑,不修边幅,行为放荡,与歌姬、纨绔子弟厮混,但是天资聪慧,文思敏捷,外号“温八叉”,而且精通音律,擅长诗赋。因此,他在士大夫中名声不好,认为他“有才无行”、“德行无取”。在唐文宗、唐宣宗年间他曾三次参加进士考试,都名落孙山。所以他在政治上一生是不得意的。 背景链接 温庭筠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诗人本是太原人,因在长安南郊(即“杜陵”)安了个家,在一些诗歌里,他把长安南郊说成故乡。作者于唐宣宗大中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当他在商洛一带的山区里跋涉的时候,还念念不忘 “故乡”;晚上住在茅店里,也在做着“杜陵梦”,于是有了这首诗。 初读诗歌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yún hú zhǐ fú duó 初读诗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征铎:远行车马所挂的铃铛。征,远行。铎,大铃。 译文: 清早起来出行,马车上的铃铛响声不断,出门人想念家乡倍感悲伤。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译文: 雄鸡唱晓,茅草店外残月当空,布满寒霜的板桥上,早有行人足迹。 初读诗歌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槲:一种落叶乔木。提示:槲叶的生长习性———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 枳: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驿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译文: 槲树叶纷纷凋落,铺满山路;驿站墙头,枳花开放,闪烁着白色的光芒。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杜陵:地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南。诗人曾自称为“杜陵游客”,这里的“杜陵梦”当是思乡之梦。 凫(fú):野鸭。 回塘:边沿曲折的池塘。 译文: 于是,想到我昨夜梦会杜陵的故乡景色:凫和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