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梦回繁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生字词和常用短语,了解《清明上河图》及作者的知识。 2.概括课文内容,理清说明思路和顺序。 3.了解本文主要采用的恰当的说明方法。 4.品味语言,感受本文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梳理段意把握思路和说明顺序。 2.通过赏析“繁华”的画面,采用品读结合的方法了解说明方法和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了解名画背后的作者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难点: 1. 梳理本文的说明顺序,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了解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理解作者是怎样恰当地选择和使用说明方法的。 3.品味文章的预语言,把握其既有科学性又富有文学色彩的特点。 教学方法:归纳法、品读结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认识这幅画吗?(清明上河图。)我们从画面中能看到什么?(来来往往的人和鳞次栉比的屋舍。)千百年后,我们还能从这幅画中看到北宋当年的社会风貌,今天,我们以文字为载体,一起去领略这千古名画的遗风。这篇课文的题目叫做?(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以真实画卷吸引学生兴趣,引入正文。) 二、积累雅词 师:上课之前,老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1. 读准字音(学生回答字音。) 坊( )汴梁( )题跋( )绢本( )田畴( )料峭( )驮队( )跋涉( )漕运( )舳舻( )纤夫( )摩肩接踵( )轿乘( ) 2. 理解词语 坊:城市居民聚居的名称 界画:中国画的一种。 慢板:音乐术语,表示音乐的节奏 设色: 绘画着色、涂色 摩肩接踵: 肩并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络绎不绝: 形容行人很多,往来不断 师:前面四个词语是我们本节课需要掌握的常识,请同学们在书中勾画出来,后面两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呢?(学生解释词义。) 3. 熟读短语 疏林薄雾 农舍田畴 春寒料峭 长途跋涉 舳舻相接 一应俱全 无暇一顾 无所不备 摩肩接踵 师:同学们发现了吗,本篇课文有许多四字词语,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请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基础知识是文章学习很重要的铺垫,通过三个小环节分别从字音、词义、短语入手,使学生初步对文章形成概念。第三个环节的四字短语,也是在为后文精读赏析第四段典雅的文学性的语言特点做铺垫。) 三、了解一幅好画 师: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繁华。此刻,让我们一起走进画卷,了解《清明上河图》。 1. 介绍作品和作者(学生朗读) 《清明上河图》流传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主要是描写北宋都城东京市民的生活状况和汴河上店铺林立、市民来往的热闹场面,描绘了运载粮米财货的漕船通过汴河紧张繁忙的景象。作品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画有587个不同身份的人物,个个形神兼备,其态无不惟妙惟肖。 张择端:北宋画家,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攻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 2. 介绍创作背景 北宋年间的汴京极盛,城内四河流贯,陆路四达,为全国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达居全国之首,当时人口达100多万。汴京城中有许多热闹的街市,街市开设有各种店铺,甚至出现了夜市。 为了表现京城的繁荣昌盛,张择端选择了清明这个重要节日的景象进行表现。 师:通过背景我们可以看出张择端生活在一个繁盛的时代,生逢于时,他便将所见之景尽入画。青山隐隐水迢迢,千年一梦入汴梁。随着文字,我们缓缓走进千年之前的汴梁。 (设计意图:学生全方面的了解画作的相关信息,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为学习文本营造历史氛围。) 四、品析一篇好文 师:我们的课文是一篇说明文,学习说明文,我们需要了解说明对象,把握说明思路和顺序,找到说明方法,体会语言特点。下面我们来完成第一个任务,结合老师提供的信息,浏览全文,归纳段意,完成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