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053555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3《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0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6次 大小:1066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 cover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 《愚公移山》是一则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主要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毕力平险”,终于感动天地,“移山”成功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教学设想】 本节课是教学的第一课时,所以将教学目标设定为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在此基础上能初步感知人物形象,理解文章的寓意。因为学生对这则寓言故事比较熟悉,所以教学的定位主要是诵读为主。不同层次、方式的诵读和积累字词,理解文意结合起来,教师只需要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归纳,重点是要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人物的心理,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感知文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2.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重要文言知识。3.通过诵读,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人物的心理,理解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疏通文意,积累重要文言知识。2.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人物的心理,理解课文。 【教师教法】 教师引导启发,点拔强调,组织讨论。 【学生学法】 学生反复朗读理解,自主合作探究,真情表达。 【教学过程】 一、启发思考,导入新课。 1.教师活动及教法:同学们,你们听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吗?你是从哪里看到的或听到的?说说如果要把这个故事写下来,你打算写些什么呢? 2.学生活动及学法:学生讲故事、谈看法。 (设计意图:用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由口头表达引入书面文字的表达,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积累字词,板书强调重点字音和字义。 2.学生朗读课文,圈点勾画自己积累的字音,同桌分享交流,同桌互读互查。(设计意图: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学生积累字音,熟悉课文内容。) 三、再读课文,读懂文意。 1.请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摘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字词,积累词义,教师板书强调。 2.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摘出自己认为重要的文言知识,圈出自己的疑惑。 教师预设强调: 年且九十 面山而居 毕力平险 杂然相许 曾(zēng)反 亡 以君之力 且焉置土石 四、整体感知,概括要点。 1.教师启发学生发现、思考问题(说说你从文中读出了哪些信息?) 教师预设: ①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②愚公移山的困难体现在哪里? ③都有哪些人参与移山? ④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找出相关语句,说说他们的态度。 2. 学生独立思考,整理内容,用文字简要、清晰的表达要点。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书面表达的能力,为下面的教学环节做好铺垫。) 五、品读语气,感知形象。 1.教师引导学生勾画愚公妻子和智叟的语句,分析二者在句式上的相似之处,通过人物对话,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思考他们对待移山的态度不同之处。 2.学生角色朗读,同桌互评,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理解二者的不同态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朗读,重点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其心理,感知人物形象,这样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回顾全文,拓展小结。 1.师生分角色朗读愚公和智叟对话,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 2.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感知了这篇生动有趣寓言故事,下节课我们再去读一读,看看这则寓言又带给我们哪些思考。 (设计意图:师生分角色再次朗读课文,让学生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在朗读中揣摩人物的心理,初步感知愚公人物形象。为下节课人物形象的分析做准备。) 七、作业设计,延伸阅读。 1.积累巩固重点字词。 2.课下阅读有关的寓言故事:《列子》、《伊索寓言》。 (设计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