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从猜想到验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由于这个单元将落脚点定位于猜想与验证的思维活动,而这两个方面又是科学探究的必要环节和重要过程,因此,对于贯穿全套教材的科学探究而言,本节课处于关键的基础位置,它能为学生后续的探究活动奠定必须的基础。 本课教学内容遵循儿童认知的一般规律,由感知现象、认识事物、拓展视野几个相连的活动依次展开。其中感知现象———兔子逃跑路线;认识事物———知道什么是暗箱,知道怎样解暗箱并尝试;拓展视野———日常解暗箱。 二、学生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刚进入到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对于科学的理解和认识还处于朦胧的阶段,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正确的引导,引领学生会探究、会思考,逐渐的认识科学的本质,为科学素养的形成提供基础保障。 由于此时的学生刚上一年级不久,在活动中很难用语言将猜想结果表达清楚,所以,课文安排学生用画线路的方式来表达兔子的逃跑路线。学生可能会画出不同的样式,只要其符合路线“一分为二”的原则即可。 本活动是一年级学生第一次动手、动耳猜测暗盒里的情况,教师应给与有针对性的指导,因此在教学中增加了一个活动,就是猜测小药瓶里有什么,旨在通过这个活动引领学生明确猜测需要一定的生活经验。为后续的让学生想一想怎样让小球在盒子里滚起来;动作快好还是慢好;用什么来感觉提供一些方法指导。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特别是在产生争议的时候,学生总试图打开暗盒。对此,教师一定要提出明确要求:不能打开暗盒,并在学生解暗箱的过程中给予提醒。另外,学生解此暗箱主要依靠听觉和触觉,要提醒全班学生尽量保持安静。 在教学中,不必只限于介绍课文中提及的几个事例,可以补充一些学生能理解的生活实例,也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他们还知道哪些这样的事例,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提高学生对生活中科学的关注度。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实践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包括提出问题、做出猜想、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等步骤。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尊重事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学习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判断暗盒内部的大致情况,观察并记录物体碰撞后的运动状态变化,路线“一分为二”的原则。 难点:如何运用分析、猜测、推理、经验等方法进行猜想,并能说明猜想的依据。 七、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两条线段一样长吗?两条紫色线段都是直的吗? 提出问题与猜想:展示两条看似长度相近但颜色不同的线段,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猜想:“这两条线段一样长吗?”同样,对于两条紫色线段,询问:“它们都是直的吗?” 设计实验:介绍直尺或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如使用直尺测量线段长度,用眼观察或借助直尺边缘判断线段是否直线。 验证与记录:学生分组操作,记录测量结果和观察结果。 得出结论:基于实验数据,引导学生总结结论,并讨论可能存在的误差及原因。 2. 玩碰碰球 猜想:让学生猜想拉开最左边一个球,松手后的结果会怎样?拉开左边两个球,松手后的结果会怎样?三个呢? 实验:提供相同材质、大小一样的小球,让学生分组进行碰撞实验,观察并记录结果。 讨论:分享观察结果,讨论影响碰撞结果的因素,如速度、质量、远近等。 (二)初探猜测: 白班展示小兔子的逃跑路线 ①同学们,这是一个大灰狼捉小兔子的场景。当小兔子看到大灰狼后,小兔子就迅速的逃到山洞里了,小兔子为了不让大灰狼捉到,小兔子在山洞里的逃跑路线是怎样的? ②学生猜测,并在纸上画出小兔子的逃跑路线。 (三)尝试暗盒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