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 学习目标 1.梳理归纳文言文知识点,掌握常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 2.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含的浓浓深情。 3.学习作者善于捕捉生活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4.理解作者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让学生重视亲情,珍惜当下。 教学重难点 1.梳理归纳文言文知识点,掌握常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 2.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含的浓浓深情。 3.学习作者善于捕捉生活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教学思路 任务一:走进书斋探往事 任务二:体悟细节见真情 任务三:涵咏品读明写法 项脊轩志 ———情至深处意自浓 同学们大家好,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归有光的散文《项脊轩志》。 人们常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深情是母亲留在“游子身上衣”的细密针脚;深情是家人围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的浓浓牵挂;深情是夫妻告别“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离愁别绪;深情是天人永隔“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沉痛思念。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深情的表达,都藏在我们平淡的生活中,正因如此,深情才会是“人生代代无穷已”的恒久绵延。 通过之前的预习作业,相信同学们已经疏通了课文内容,那么你是否也感受到了,课文中所饱含的浓浓深情呢? 现在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写下这篇感人至深文章的作者归有光。 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文章特点是,善于把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引到古文中来。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了解他的这一文章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理解这篇课文。我们今天所学的这篇课文,可以说是归有光的代表作。 题目中的项脊轩,是归有光那一丈见方的书斋的名字,它的命名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说作者的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境居住过。作者自号项脊生,又把自己的书斋取名为项脊轩,应该是有追踪怀远之意。 记、志、书、表都是古代常见的文体名,都属于古代与韵文相对的“散文”的范畴。志,就是“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它们的共同点是以记事为主,夹叙夹议。 任务一:走进书斋探往事 这篇课文,描写了项脊轩的来历和休憩过程,通过回忆祖母、母亲、妻子的音容笑貌,表达了对三位已故亲人的深切怀念。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入项脊轩,去看看这间让归有光念念不忘的书斋。课文开头第一句是“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作家梁实秋先生在他的散文《旧》中有句话:“旧的事物之所以可爱,往往是因为它有内容,能唤起人的回忆。”带给作者诸多回忆的项脊轩是什么样的呢? 请同学们一起阅读课文的第一段,来说说项脊轩休憩前后的变化。 不错,我们发现那间原本狭小、破漏、昏暗的百年老屋,经过作者的休憩后变成了明亮、优雅的书斋。那么,在这样的轩景如画的书斋中,作者又有什么样的生活呢? 同学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呢? 是的,“借书满架”可见作者是好学之人;“偃仰啸歌”反映出他虽独处但没有孤独感,“冥然兀坐”说明作者是个善思之人。作者就这样陶醉于“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的寂寂庭阶中,陶醉于“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的清幽月景中,可以说生活怡然闲适的。 当然我们还应注意到,后文中作者还提到,他经常待在项脊轩久到“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作者很庆幸项脊轩在四次大火中没有被焚毁,这些都足以让我们感受到 承载了悲喜往事的项脊轩,已是作者情感的寄托、心灵的港湾。 任务二:体悟细节见真情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品评此文时说: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泣。 文中也写道: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那么,项脊轩里还有哪些细事,又有怎样的悲喜牵绊?接下来课文中,哪些生活琐事的描写让你有所触动?请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