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057045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课件(共19张PPT)

日期:2024-11-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2次 大小:1346078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讽刺,PPT,19张,课件,阅读,作品
  • cover
(课件网) 第二十九届江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 优秀教学资源展示活动 讽刺作品的阅读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 目录 第1个:封面(标题) 第2个:章节、内容、作者信息等 第3个:文学常识“讽刺文学” 第4至6个:西方、传统文学 第7至10个:体会批判精神 第11至12个:探究讽刺笔法 第13至16个:深入思考理解 第17个:方法指导 第18个:阅读推荐 第19个:感谢观看 讽刺文学,指用夸张手法和嘲讽态度创作的文学作品,有着悠久的历史。这类作品中的人物及事件,往往是作者否定、批评的对象,而否定的方式是通过揭露对象的可恶、 文学常识 可鄙、可笑来体现的。而对值得同情的人物身上的缺点,其讽刺往往包含善意的批评。几千年来,讽刺作家们以笔为武器 ,无情地揭露虚伪,鞭挞丑恶,在笑声中批判社会现实,创造了许多经典作品。 西方文学 讽刺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西方文学里的讽刺,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寓言和喜剧。古希腊喜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的狂欢歌舞和民间滑稽戏, 传统文学 中国文学传统里的讽刺,则导源于《诗经》的“美刺”和史传的“惩劝”,既有入木三分的揭露,也有“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 ”(《左传·成公十四年》)的讽喻。 传统文学 晚清四大 谴责小说 批判精神 讽刺作品中,作家塑造人物,叙述故事,锋芒所向并非个别的人,而是以之为典型,针砭时弊,揭露某种社会现象背后的荒谬本质,从而间接地表达对理想的向往。 批判精神 如《儒林外史》中刻画了许多受科举制度播弄而失魂落魄的人物形象,用意所在,是展现这种制度对人心灵的毒害,揭露科举制度本身的不合理。 批判精神 “知县祭,本学祭,余大先生祭,阖县乡绅祭,通学朋友祭,两家亲戚祭,两家本族祭,祭了一天,在明伦堂摆席……”这正是对“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鲁迅语)的封建礼教的愤怒抨击。 又如书中第四十八回写王家三姑娘绝食“ 殉夫”,全县读书人都以为“这样好女儿,为伦纪生色”,于是 批判精神 讽刺批判不止于此,某些作品在讽刺丑恶的同时,也会塑造一些象征正面理想的人物,例如《儒林外史》中的王冕、杜少卿、虞育德、庄征君等。这些正面人物的 嘉言懿行,恰与反面人物的丑恶举止形成强烈对比,更增强了作品的批判力量。 讽刺笔法 讽刺作品的笔法是多种多样的。在看似子虚乌有的情节和夸张变形的描写中曲折地揭示现实矛盾,这是讽刺作品常见的一种手法。例如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 列佛游记》,写的是主人公在“大人国”“小人国”乃至“慧驷国”看似荒诞不经的漫游,讽刺的却是人间真实的世相。 讽刺笔法 另一种常见的手法,则是抓住平常生活中传神的细节,以冷峻的白描直书其事。例如“范进中举”一回,写胡屠户一巴掌治好了范进的疯病,众人一同回家,“屠户见女婿 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思考理解 联系现实深入理解:讽刺作品包含着深刻的批判精神,具有强烈的爱憎情感,阅读时,要努力联系现实,深入思考。 这一细节,作者写来不动声色,却活画出科举制度下一人飞黄腾达之后乡人亲友诚惶诚恐、毕恭毕敬、逢迎唯恐不及的画面。 思考理解 卧闲草堂本评《儒林外史》有言:“读竞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 当代也有人评论说: “《儒林外史》所讥讽的那个儒家精英世界早已不存在 思考理解 《儒林外史》写于二百多年前的清代乾隆年间,为何至今仍然令读者觉得“和我们的世界更接近” 答案或许便蕴含在与现实的联系之中。 了,可是像小说里的人物那样说话作文、行身处世者,还大有人在,只是他们本人未必知道罢了。所以读起《儒林外史》来,多有会心处,觉得它‘和我们的世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