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认识钟表》这一内容原来属于数与代数的知识领域,它是数与代数领域中的常见量。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它归入“综合与实践”领域,这一跨度领域的内容调整,加大了教材解读的变化跨度,也使得相应的思考具有深远的意义。既然是“综合与实践”领域的主题活动课,那么课中更加重视将感知活动落到实处。积累活动经验,体会思想方法,培养核心素养。如何把钟表相关知识嵌入主题系列活动中,以体现综合性呢?怎样设计主题活动更能体现实践性呢?如何实施才能兼顾知识的获得与经验的积累?针对以上问题,以及孩子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抓住一切时机,让孩子的学习从身体参与活动开始。没有身体参与的活动不能称为实践活动,因此,把孩子的身体和通过身体动作获得知识经验置于学习的关键位置。 孩子受年龄和学习内容的限制,认识钟表的主题活动综合性和实践性不宜过强。而开展具身活动是一种契合孩子认知特点的综合与实践学习方式,孩子在具身活动中积累的经验还能为后续复杂的综合与实践学习奠定基础。尝试设计具身活动,以此实现主题活动目标。 学情分析 大班的小朋友虽说比较小,但决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已经储备了好多生活经验。钟表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都经常接触,每天起床、吃饭、上课、下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这样在生活中就潜移默化地感知到“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但这仅是粗浅的认识。本节课从小朋友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并运用现实情境,向学生充分提供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的探究机会。结合儿童的好玩、爱动的年龄特征,本课力求体现让学生“在玩中学”的教学理念。通过激趣导入、情境创设、动手操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 1.利用游戏操作活动,了解时钟的表面结构,认识时针、分针。 2.通过具身活动,学会看整时、不到整时、刚过整时,发展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3.建立学生对于时钟联动性及流逝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时针和分针的运转关系,认识整时。 学会看整时、不到整时、刚过整时,发展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认识钟面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认识钟表》,你们认识钟表吗? 生:认识。 师:你们平时生活中看到的钟表是什么形状的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制作钟表。(出示1个圆形,1个正方形)这是一个钟表吗? 生:是。 师:几点了?哈哈,看来,钟表不仅是一个图形,上面还缺什么? 生:数字。 师:好的,你知道有哪些数吗? 生:1、2 、3……12。 师:你们在生活中真会仔细观察,现在老师将你们分成2组,分别在钟表上贴上这些数。 师:小朋友都摆的很好,老师们帮你们再摆一下,让它更漂亮。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每两个数之间的叫做一个大格,你看,这是一个大格,这也是一个大格,你们知道钟面是一共有多少个大格吗? 生:12个。 师:现在是一个钟表吗? 生:还有时针、分针、秒针。 师:你知道得真多!看,这是分针和时针,分针又长又细,时针又短又粗。 【设计意图】 教学情境是根据幼儿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来设计的,一开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做钟表活动,能很好地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通过学生自由发言,方便教师了解学生掌握钟表钟面认知的程度,并以此作为调整课堂教学思路的主要依据。 二、认识整时 师:钟表做好了,请看大屏幕,这是半夜12时也就是0时,是一天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大家看到的时针和分针可不是静止的,请男生看时针,女生看分针,他们是怎么转动的吧。看,时针、分针是怎么走的? 生1:时针走得慢,分针走得快。 生2:时针从12走到1,分针走了一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